66、易与天地的比较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06:16 被阅读13次
    66、易与天地的比较

    「易与天地准」作为「总纲」之一,到底怎么一个「准」法?

    《系辞》王顾左右而言他,始终隐而未发。这是《系辞》的语言技巧之一: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间,虚实相应。

    干货在这里:「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很明显,《系辞》拿「易」与「天地」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指出「易」的特定设定与「天地」的对应关系,借此既阐述了「天地」的特征,也推销了「易」的作用。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易》的结构与天地相似,所以不会违背自然;

    『易理』体现在全部的卦象之中,通过说明与演绎来预测、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不会超过『天地』自然的演绎区间;

    『易』的预测功能即使被曲解和误用也不会流失于正道;只有顺应自然、直面未来,才能够避免担忧;

    『易』具有大地一样的品性,『善易』能够适应任何环境并拥有仁爱,所以,这就是『能爱』!」

    这段话可以说是《系辞》里面,最富有爱心的言辞、最饱涵人性的表达。这既非「传道」、也不是「说理」,而是一种执着的情绪宣泄。其中蕴涵了「圣人」深深的忧虑。

    这些话以前之所以存在翻译的困难,与《系辞》在许多地方,对很多内容都只是暗示却没有明说有莫大的关系。

    在「易与天地准」的大帽子下面,关于「易」与「天地」的对比,《系辞》用引导来开示: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假如这是考试,就是《系辞》的「送分题」。因为所谓的「与天地相似」,表面上看起来,就是「易与天地准」的通俗版,至少是一个俗化的同义反复。

    在《易经》里面,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大一」与「易」的关系、「易经」的「易」与「易简」的「易」的关系,这种整体的同名概念与局部的同名概念的重复,增加了解读的难度。这应该与《易经》的创作环境有关,用尽可能少的名词,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概念,是受环境制约,为了传承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

    其中的「故不违」,是内容存在重复感觉的焦点所在,「不违」与「准」和「相似」,表面意思差不多。

    这个「差不多」,意味着此外有一个极少的「差」在其中。于是,《系辞》用这种表面重复,暗藏了「不违」与「准」、「相似」之间,看起来无关紧要,实际上却举足轻重的区别。

    关键在于,「易」与「天地」的这种「准」或者「相似」,本质是「易」不违背「天地」,也就是「易」模仿「天地」。为了「模仿」得逼真,对于「易」来说,是有一些硬性要求的。这些硬性的要求,「易」必须遵守,不得违背,这也是一种「故不违」。

    「故不违」实际上存在一个更加明确、具体的指向,点对点。就是在本质上,即在组成结构上,二者必须同步,然后才能寻求演绎动作的同步。其中,元素的类似,是「准」或者「相似」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前提和基础。

    所以,「故不违」主要说的是「元素」,或者可以直接称之为「爻」,因为在「卦」里面,「爻」就是「易」的基本元素。

    以此作为出发点,可以发现,「故不违」是整个话题的前导,接下来的全部内容,都在围绕这个话题打转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爻」。

    首先,所谓的「与天地相似」,最基础的、关乎起点的层次是「爻」,即在「爻」这个方面的「相似」。

    所谓在「爻」这个方面与「天地」的相似,指的是「爻」在结构上,与作为元素或者符号的「天地」的相似。比如「卑高以陈」,就是「天地」作为元素的一种结构组合方式。二者上下陈列,决定了「位」的多少,及其贵贱程度。

    与「爻」这个方面的「相似」比较接近的,是「卦」这个方面的「相似」。这是因为,现实的「天地」,在「易」里面其实就表达成「乾坤」二卦。反之,《说卦》对「乾」、「坤」的「系辞」首选就是「天地」。

    正是因为「易」与「天地」在「卦」这个层次上的类似,导致很多人只看到这一点,而忽略了在「爻」这个更基础层次上的「易」与「天地」的比较。这自然就成了一种障眼法,历史上迷惑人们千万年。

    其次,所谓的「知周乎万物」,「知」就是「乾以易知」的「知」,这里引申为「易理」,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易」所具有的「数理」的本质。这个本质通过「爻」予以体现,从而决定了这个「卦」的本质属性。

    所谓「知周乎万物」,指的是八卦所具有的表达万物的功能。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能,在于「易理」。

    与此相对应的,「道济天下」,「道」与「知」类似,本义是「说明」,「卦」的功能就是用来「道」,从卜筮的角度,就是预测可以帮助天下人排忧解难,当然骨子里还有别的、更深刻的意义,但都不超过「济」的价值,仅仅是辅助的作用。

    与「济」的辅助性意义相类似,「故不过」也是谨慎的用词。无论是「善易」而掌握了事情的发展脉络与因果联系,所以成就为「君子」;还是民间的求神问卜,用预测来指导当下的行为,其结果一样,都是「不过」,既不超过「天地」的自然区间。

    再次,「《易》无思也、无为也」,基于符号的性质,「爻」的作用是被动的,决定权取决于人。因此,无论预测,还是「善易」,都存在两面性。

    一方面《系辞》不否认「旁行」的可能性。实际上,《易经》对于正确传承的期待,并不完全建立在人们的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与此相反,《易经》更多的时候,认为人类并不能正确解读《易经》并予以运用。「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就是一种明确的表态。

    《系辞》告诉人们,「不忧」是有条件的,就是「乐天知命」。这个条件,实现的难度并不小。

    另一方面,已经达到「善易」境界的君子,静则安于其位,行则仁义待人,自然胸怀坦荡而博爱。

    总之,《系辞》这一部分所说的,是「爻」的本质属性及其设定理由,以及「爻」的实际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6、易与天地的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ai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