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给妈妈一个好不好?小朋友看着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亲的内心有种莫名的失落。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太自私了。可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孩子慢慢嚼完后,对妈妈说:这个是最甜的,给妈妈。看到这里你又是怎样的想法?是不是被瞬间感动了。
江苏宿迁一个10岁男孩母亲去世,到了火化那天领骨灰盒的时候,男孩却像是没事人一样在火葬场看习题写作业。所有人对这个举动都感到诧异。我们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对妈妈一点感情都没有,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还在写作业?
可是,男孩随后的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潸然泪下……。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看书写作业的时候,他小声地说道:“妈妈在的时候,每天都会念叨着让我好好学习,我不能辜负她。”他不断地学习原来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也许对他来说,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学习能让他永远记住妈妈。
这才是真相。很多地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真相,我们被虚相所迷惑,却以为看到了真相,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也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完全是真实的反映。
我们会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有多少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并不是事情的本真。就如高考成绩,它并不是一个人学习情况的真实反映,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事实,成绩与真实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我们也可以回想这样的情景,当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都是所说即所想?有的是,有的真不是。那么对别人而言,你表达的内容就不是完全真实的,因为人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表达,即使想的却不一定说出来。同样,别人的话语也未必都是真实的,需要我们去用心甄别。
既然我们看不到完全真实的世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呢?
既然看不到完全的真相,就要去寻找虚像背后的那个真相,知道了真相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促进我们更进一步。还是以高考成绩为例,既然成绩不是真实的反映,成绩好有好的原因,成绩不好也有不好的理由,那么我们要去弄明白哪些地方影响了它真实的反映,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就可以接近真实了吗?其实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的最好成绩。
同样,当我们看待事情时,也不要过分纠结现象,要善于拉长事件,或宏观去看待。因为现象的不真实会误导我们的思路和情绪,不要急于根据现象去判断。努力去全面的理解事情的原委,这样才能有正确的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行动。或者换一个角度去看,看看事件的正面,再看看事件的反面,这样更接近了解事情的全貌,也许就会有不相同的判断。
真相永远是存在的,虽然我们很难看到。人也要善于跳出圈子回望,如果把自己始终置于事情之内,就无法摆脱事情的影响,而若能站在事外,就会看得更清楚,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的道理。
人,要学会等待真相出现,远离无谓的烦恼,让自己活得更真实、更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