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年/第31本--《我们内心的冲突》阅读笔记

2018年/第31本--《我们内心的冲突》阅读笔记

作者: 时空山庄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20:10 被阅读240次

    《我们内心的冲突》,整书阅完

    阅读及笔记时间:2018年7月,13日-25日,约10小时;

    阅读书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美国】卡伦·霍尼(译:王作虹,校:陈维正);2011年7月第1版;译林出版社;P1-178页;

    阅读目标:内心的冲突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在我们的内心推波助澜的?具体有哪些表现?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慢速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5小时,笔记5小时。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每看一段便停下,非常头痛,也许它触及了我内心不愿触碰的冲突。然而,解决内心冲突的正确方法,恰恰是正视内心的冲突,所以我选择了坚持看完并梳理笔记加深印象。

    作者霍尼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的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氏的生物决定论,在心理分析上走出了一条崭新而明亮的路。她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的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仅可以归因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应归咎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文化环境霍尼的观点就是:神经症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它产生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失调。

    什么是内心的冲突?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冲突,冲突只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并非所有处于冲突中的人们都是神经症,在生活中,当我们的兴趣、信念与周围的人发生冲撞的时刻,我们的内心便有了冲突。若我们内心意识到发生冲突的矛盾两方面,并摒弃其中一面,那么这个冲突就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过客;但如果冲突解决不了,便有可能患上神经症。

    冲突存在的两个明显标志:(1)身体或心理的症状是倦怠、焦虑、压抑、犹豫、迟钝、孤立等状态;(2)对待事情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

    神经症: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是神经症的核心,因此,它是基本冲突,也神经症之所以为神经症的能动中心一切神经症共有的特点是:它们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受挫后便产生焦虑或变得颓丧。

    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整个的人格,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几种错误的倾向(为更清晰地对照,我根据书中的描述详细罗列了他们的一些表现)

    1.亲近人

    表现出亲近人的特点的人格,称为“屈从型人格”,他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尤其需要一位“伙伴”,比如一个朋友、一位情人、一个丈夫或一个妻子。总之在神经症患者心目中这位“伙伴”是他对生活的一切希望,帮助患者决定善与恶,这位具有“屈从型人格”的患者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他、爱他,他需要感到别人接受他、欢迎他、赞赏他、佩服他、离不了他,尤其是某一个人需要他,他需要有人帮助他、保护他、关心他、指导他。(当然,需要别人喜欢、需要有人帮助等都是正常的,但是神经症患者对这些需求是病态的,是他的这些需求笼罩着对安全感的贪得无厌)他会盲目地给予别人关心、赞赏、爱等,他亲近人的目的是得到同样的回报,当得不到回报时便深感不安。他常常认为别人比他优秀,他会无意识地低估自己,经常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一旦别人对他否定,他就会大受打击。他还倾向于自动地承担罪责,无论是否真正感到有过失,他都只谴责自己,实际上他并不真相信自己有错,只是情不自禁地强迫自己去自我谴责,他的内心会非常压抑。表面上,他赞同“善、同情、爱、慷慨、无私、谦卑”等价值观念,他反感那些代表力量的如“自私、野心、粗心、放荡、权势”等价值观念。实际上“屈从型人格”的患者是压抑了自己的攻击倾向,他企图通过突出“亲近人”这样的表现来压抑其他的倾向,他用这样的方式重组自己的人格,从而解决他所面临的冲突。(当然,这样的操作只是在想办法消除冲突带来的有害后果,并未从根本上正视矛盾的双方,所以冲突可能会加深,他的内心深处并不甘心)

    2.对抗人

    表现出对抗人的特点的人格,被称为“攻击性人格”,他认为人皆“恶”,感到人生是一个博斗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于是他的首要需求是控制别人!他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靠小聪明压倒他人,使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对待任何局面所持的立场都是“我从中得到什么”,他输不起,只能赢不能输,他遇事事事推诿他人,他并非确信别人不对,只是武断地认为自己正确,他给人的印象是毫无压抑之累,能公然地说出愿望、发号施令、大发雷霆、自我防卫,他的价值观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坚决摒弃人情中温柔的一面,他企图通过压抑自己的温和倾向来重组自己的人格,以期获得名望,从而解决他所面临的冲突。

    注:我们所有人都是既有屈从又有攻击两种潜在倾向的,但只要没有不顾事实强迫自己选择某种倾向,经过努力是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整合的。

    3.回避人

    表现出回避人的特点的人格,被称为“孤立型人格”,这类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自立自强的需要,他绝不对任何人或事表示亲近,以防那个人或那件事变得不可缺少,他平时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如果这种快乐离不开别人,他宁可放弃,他可以有兴致偶尔与几个朋友一起度过傍晚,但总的来说不喜欢与人往来和社交活动,他回避竞争、出名、成功,还常常限制自己的吃、喝等生活习惯,孤立型人格中的部分人会坚持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第一手的了解,而不是从旁人的所说所写来获得信息,他只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他对保守个人隐私有着特别突出的需要,他不想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怕的是别人会扰乱他。因此,可以说自立自强与保守隐私都服务于他最突出的需要—绝对的独立(独立本没有什么不好,但他把独立本身看成了目的,而不是通过自强自立帮助他成长)。他采取孤立的目的是我行我素,不要强迫、束缚、义务。无情的时间也使他感到是一种无形的强迫。他难以容忍与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传统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他可能外表上保持一致以避免摩擦,但在内心里顽固地摒弃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标准。当别人给他参谋或劝告,他会觉得受到了支配,于是竭力抗拒,即使这种劝告正合他的心意。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在他看来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会令他关紧感情的大门,若他发现局势无害于他的自由时他才会欣然投入其中。自我孤立型还特别强调理性的重要。他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应付危险的办法只有逃跑和躲藏,总而言之,他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这种防御。孤立与优越总是连在一起的,当孤立型人格的自我优越感被暂时粉碎的时候(不管是被某一失败还是被内心冲突的增加),他就再不能承受孤独,而是不顾一切地伸手求助,需要温情和保护了。自我孤立只要真能得到保障并起应有的作用,患者便得到安全感,反之,如果孤立被妨碍而不能发生作用,他便会产生焦虑不安之感。

    注:屈从、攻击、孤立三种类型的对比

    对伙伴的疑问:屈从型会在心中对伙伴产生这样的疑问:“他会喜欢我吗?”攻击型想知道“这对手的力量怎样?”孤立型关心的是“他会干预我的事吗?”(瞧,关注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目的:屈从型与攻击型目的都是肯定性的,屈从型追求温情,亲近、爱,攻击型追求生存、支配、成功。而孤立型的目的是否定性的,他不要别人介入,不要别人,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积极的价值:屈从型人格中,他试图为自己创造出一种与外部世界友好的关系;攻击型人格中,他在竞争性世界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武装;孤立型人格中,他企图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

    三种类型的神经症异化: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这三种态度也存在于正常人中,但是当它异化为神经症时这三种态度就会变成强迫的、僵硬的、盲目的以及相互排斥的。一个神经症患者,这三种矛盾的倾向常常可见于他的生活史,在他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倾向之前,他往往经常有过屈从依附的经历和攻击对抗的记录。

    4.理想化意象

    理想化意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它具有静态性质,它不是他必须不断努力才能接近的目标,而是一个他顶礼膜拜的观念(理想化意象与真正的理想是有明显区别的,后者是动态性质的,真正的理想给予人们追求的力量,是促进成长与发展动力)。它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虚构的、幻想的自我,虽然通常也包括了真正的理想成分,但他错把意象当成了真实的。理想化意象确信自己具有无穷的威力,它否认冲突的存在,它不仅用来掩盖冲突的存在,还“艺术性地”使对立冲突的双方显得协调了。举例来说屈从型的人对温情与赞同有强迫的渴求,但是他通过理想化意象,这种渴求被他视为爱的能力;攻击型的人想出人头地,但是他通过理想化意象,这种想法被他看成是天生的高人一等;孤立型的人本来是自我孤立,但通过理想化意象,这孤立也被他当作是独立不羁。理想化意象也是一种解决基本冲突的试图。

    5.外化作用

    将内在的冲突过程感受成发生在自身之外,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自我的差别太大时,他尝试逃离自我,把每一事物都看成发自外部,这就是外化作用。外化作用的一部分属于投射行为,把对自己的讨厌的品质或行为看成是别人身上有的倾向,比如他感到某人对他的怒意,而实际上他是对自己发怒,或者他感到对别人的怒意,而实际上他是对自己的恼怒。他还会把自己的坏脾气或好心情,失败或成功都归咎于外在因素。外化作用导致他对外物、他人的依赖。冲突的外化作用是他进行心理安慰或防护的一道防御线,因为,他觉得只要问题是在外部,那就有机会通过改变他人、改造他人、惩罚他人、影响他人或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涉来改善他内心愈陷愈深的冲突。外化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使他更多地责难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结果以外在冲突取代了内心冲突。(我们内心的冲突发源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循环了一圈后,又通过消除冲突的努力试图之一—外化作用,再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恶化,所以,这些不正视真正问题所在而做的试图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

    6.其他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诸如盲点作用(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

    分隔作用(把整个事物分割成相互无关的小单元);

    合理化作用(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的自我欺骗);

    严格的自我控制(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事物所左右,无论是热情、性欲、自怜还是愤怒);

    武断地自以为是(企图通过武断固执地宣布自己总是正确来一劳永逸地结束冲突);

    捉摸不定(使问题变得模糊);

    犬儒主义(对道德价值的否认和嘲弄)等等。

    在每一种神经症中,都可见到多种防御体系(以上六种)的不同组合,其作用程度各不相同。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恐惧!恐惧内心失去平衡,恐惧被暴露。而恐惧的根源在于冲突还未解决。带着冲突生活会造成生命力的巨大浪费,这个浪费不单由最初的冲突本身造成,还由之后试图解决冲突的各种错误办法造成。

    精力的浪费及误耗!(1)遇事犹疑不决。他们总是对问题一拖再拖,或设法回避非作决定不可的场合;(2)普遍性的办事无效率。做任何事不得不花超乎寻常的精力,比如他常常要花掉数小时才能写完一篇短报告或学会一个简单的运作(好比刹车被踩住难以开动的汽车),情不自禁地要完成每一个细枝末节,除了办事迟缓外,还可表现为笨拙健忘(3)普遍性怠惰。产生这些耗费的原因是对自我的严重疏离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我称之为心累)。

    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为解决冲突所进行的四种试图演进:

    第一个试图:人们为了解决冲突,试图掩盖一部分冲突,让其对立面占上风,即演变成“亲近人”或者“对抗人”;

    第二个试图:采取“回避他人”的策略,以帮助自己与他人之间保持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便好像冲突不能发生作用了,但实际上并未解决冲突;

    第三个试图:采取“回避自己”的策略,即“理想化意象”,在这人为创造的自我中,冲突的各部分改头换面,不再像是冲突,倒像是一个丰富的人格的不同的方面。但是这样的“理想化意象”是假象,使得它在人们的心里又制造出一条新的内心裂隙,新的裂隙自然需要再一次的缝合;

    第四个试图:为了消除这新的裂隙,同时也偷偷看不清楚去其他的冲突,人们会采取“外化作用”,处处从外部寻找原因的外在化倾向。外化作用使真实的冲突根源变得面目全非,外化作用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

    于是,这些试图往往不仅加剧了冲突,反而再次产生出新的冲突,结果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产物便是虐待狂。

    冲突解决的正确方法

    首先,我们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即人既有能力,也有要求去发展他的潜在可能性,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人只要生活着,就能改变自己并不断改变自己。

    其次,我们需要具有内在的解决问题的力量和独立性。

    再次,我们需要自己正视内心的冲突如是何产生的?注意到我们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存在?详细检视我们在为解决冲突中所做的诸如亲近人、抗拒人、回避人、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等无意识努力 。通过摒弃矛盾的一面以及正视(看清)这些为解决冲突而进行的强迫性的错误做法,来解决这些冲突

    发生冲突及解决冲突的举例:

    案例:A工程师与别人合作机械设计,在一次技术讨论中,他的设计被否定而其他同事的意见被采纳了,之后,在他缺席的会议中大家作出了采纳其他方案的决议,也没有给他机会陈述自己的建议。”对这件事,他感到很愤怒,愤怒他被人轻视(“他确信这件事办得不对,于他不公”,此为矛盾的一面),同时,他未作出反击,他的愤怒只在梦中出现,发展成对自己软弱的恼怒(“他未表示出异议”,此为矛盾的另一面)。这两个矛盾的双方在他的内心产生了冲突,没有得到解决,表现在身体的状态就是阵发性疲倦感与烦躁感 ,一段时间以后他看上去倦怠无力

    解决:A工程师通过自我分析,或借助心理分析师的视角帮他分析,在体验这对矛盾冲突的同时正视(看清)到这对矛盾冲突,发自内心地想解决问题,选择对件事的不公平挺身反对或者选择不失体面地接受大多数人的决定(即放弃摒弃矛盾的另一面,二选一),这就是一种对矛盾的协调反应,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恶化:在这个案例中,发生于人际关系紊乱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正视,那么A工程师就会采用以上所说的四种试图(亲近人与对抗人、回避人、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之一或几种解决试图的组合方式来错误地解决问题,其结果是冲突加深或异化,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差,精神的状态有走向神经症的可能。

    对于解决内心的冲突途径,我的补充建议:作者对解决的方法,强调正视矛盾冲突并强调心理分析,我觉得在正视之前,我们应该学会随时随地地“觉知”,要有一种敏感性,时刻敏感地觉知自己身体的异常、觉知负面情绪,因为身体小小的异常及负面情绪都是与内心的冲突有关的,只有先觉知,才有可能正视,进而分析、解决。而这个随时随地地“觉知”,通过我自己的实践,发现它完全可以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冥想来实现。

    注:以上的笔记与分析陈述是我看了这本书后进行的理解、归纳、提练,可能会有一些个人的主观陈述,供参考。


    作者关于梦的理解:梦绝对不仅是对现存感受的描绘,而是寻找解决冲突的一种努力

    心理分析之外思考:作者说这本书是她对病人和对自己进行分析之后的经验产物,她的观点是在自己承担了一系列讲座的准备工作之后才变得清晰明了的。说明理论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许多次的实践与总结才会逐渐清晰;事实上,世上几乎所有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生物的生长是这样,思想的成熟是这样,当然,成功也遵循这条规律。所以,如果你还在努力中,暂没实现你的愿望,那么请不要气馁,只要方向准确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量变迟早会质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第31本--《我们内心的冲突》阅读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jm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