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人生百态,也就是你身边的人和物。为什么是体会而不是观察呢?因为观察用的是眼睛,观察时你是你,他是他,还有二元对立;而体会时,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比如,当你体会天空的明净和空旷时,你就是天空,天空就是你;当你体会大海的蔚蓝和博大时,你就是大海,大海就是你……这时,你就容易进入一味瑜伽。”
——雪漠《空空之外》
这段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启示。因为之前,明空老师也曾有过类似的教导,要学习站在对方的视角去体会他的想法。
而我们,一直是在用眼睛去观察,而不是用心去体会。我想起平时有事情要求同事的时候,总是带着焦急的心情,或者预设目标,希望他能按时按质达到我的要求。当眼光把目标聚焦于结果上,就忽略了“人”的感受和想法。从对方来说,他会感到一种压力和不适,对自己来说,会有一种期待和未能满足后的失落。当我的要求过于强烈时,我会感受到其中夹杂着明显的控制性。在这种心态下,哪还会有放松和宽坦呢?世界在我眼里就只有对立。
同时,从这种角度出发,“我”始终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孤立的个体,我与他之间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即使在这之中偶尔有觉察,那觉察的力度却是微小的,也是强为的。
这让我想起,每当我的笔下流不出想要的文字时,我只是在绞尽脑汁地硬逼自己拼凑一些东西,读起来的感觉便显得非常艰涩,给人以明显的“机心”。当心与文字达成一味,从笔下汩汩流出的那些文字,读来便让人感觉舒服、顺畅、没有牵强。
究竟如何才能“体会”而不是“观察”呢?
我试着去看花草。我发现,进入我眼里的,总是最艳丽的那朵花。我专注地看花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确与它融合在一起了,这之中“我”没有了。
我又逐一地去看叶片,看细细的叶脉。在久久的凝视中,绿叶也显出了独特的美;当我去看泥土、去看小小的虫子,我试着与它们沟通,把自己想象成它们,我同样感到了生命独特的美。
原来,是“比较”让我产生了分别心。当花朵、绿叶、泥土和虫子同时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对“色”的追逐惯性会不自觉地占上风。因为我只是肤浅地停留在感官刺激上;当我逐一去链接它们的时候,这种比较没有了,我深入到每一处的内在,这时发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
是惯性决定了我的喜好,是概念障碍了我的认知,左右着我的情绪。大自然如此,对于个体生命的认知更是如此。我把“我”看得过于真实,把“我”名下的一切看得过于真实,这才有了坚固的自我执着。
究其实,还是难以看破幻相,认为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种体悟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更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