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花”,与“大丽花”同属,是“大丽花”的矮化园艺品种。

如果管理到位,“小丽花”的花期能达半年之久。

相比“小丽花”,“大丽花”显得更加原始古朴。株型比较高大,稍显分散。

“大丽花”又叫“大理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由日本传入中国。

北方的干燥与寒冷,针对某些娇嫩的花卉,有着格格不入的抵触。

“大丽花”则不同,在我们当地的角角落落也能够开出繁花似锦。

早年间,经济条件仍有局限,尽管人们稍稍有了点欲求精神生活的萌芽,但花卉的欣赏对于当地更多农家人来说,也显得稀缺而又奢侈。发展花卉种植,那更是闻所未闻。一般肥沃开阔点的地亩当然只会拿来种些粮食、棉花等大家一致承认的经济作物,门前屋后,也是见缝插针地种些蔬菜以佐三餐。时间精力也不会无端投入在这不顶吃不顶穿的花卉之上。因此,但凡看起来换不来钱的东西,人们往往弃之门外。

只不过,也有例外。当初有人从外地的亲戚朋友家带回来一堆红薯一样的东西,种在院子里并开出了艳丽的大红花。邻居们听闻纷纷赏花而来。

据说这些花卉对环境有着较好的适应性,随意挖起锨泥土,把红薯状的一块埋在户外浅薄的土地上,不需要特殊的管护与剪修,春天就能散发出熠熠的光彩。

因此到了入冬前,人们争相前来讨要这种花的球根。

就这样,前邻后舍间,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引种观赏。以至于,大街上,巷子口,小路边,到处都增加了它们美丽的存在。更多的人们不曾知道它们的学名"大丽花",只会根据酷似红薯的球茎与牡丹花般舒展的花朵,通俗地称其为“地瓜牡丹”。

记得那些碗口般大小的花冠,呈现出炫目的大红,装点着满是尘土的街巷一直从初春到深秋。尽管花色略显单一,却也带给了男女老少更多的惊奇与欢笑。

想来,或许有人欣赏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命特性,或许更多人则是喜爱那大红大绿的喜庆颜色。

如今的“小丽花”,本是迷你版的“大丽花”。在原有祖辈的基础上,经过了进一步改良矮化,缩短了身高,丰富了花色,增多了花头,茎叶更加集中翠绿,成为最近几年爱花人眼中的新宠,辅助环境绿化的佼佼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