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前五识都可以有对应,最后一识,对应不到具体位置,所以也就无从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意识在发挥作用。如今我理解了,人总共就是五识,眼耳鼻舌身相当于人的五个窗口,意识则是里面唯一的猴子,无论从哪个窗口传递进来的信息,最后都会传递给这只猴子,它再作出相应的反应。
意识在不在如何检验?
就看你是以前条件反射的结果,还是体验当下每一个动作组成本身。
比如,你听对方讲话,当你感觉对方冒犯你的时候,是对方就是这样打算的,还是事实描述,他具体的用语是什么,如果换个人说同样的话,你是否有同样的判断,你是把他曾经对你的态度组合了今天的语言,还是仅仅就是某句话足以表明冒犯。还是曾经其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你导致过冲突,让你把这种方式统一归纳为冒犯……
我们成长的经历,会形成自己的判断,认为XX就是XX,但如果把这个结论给另一个人看,又会觉得这两件事毫不相关,这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差异。所以,意识在时候,我们会分解每个行为和语言本身,而不是直接将它与过往的判断挂钩,进行总结归类。
意识还受通畅度和滋养度影响。首先眼耳鼻舌身这几个窗口不要有阻碍,传递通道也要不受影响。其次就是,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威胁,
只要我们认真地听,专注地看,用心品尝,仔细闻味,用肉身触摸,每一次的经历和前一次都必然不同。人一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又怎么会发生相同的事情。
徐老师说像和象的区别,像是指标,如同拍照,指可见的部分。象是真相,与我们理解生活的程度有关。年少看山是山,是表面的山。成年看山不是山,知道除了表面的山还有内在的山。经过千锤百炼,思想成熟以后看山还是山,是把里面的山也看透了,知道什么样的里子配着什么样的表皮,每一个切面都能解释得透透彻彻。
所以,人生就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你永远说不清你不知道的东西,但你有能力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说出来。在把知道的内容说出来以后,从与别人的交流中,会慢慢拼凑出更多知道的东西来。有,才能生出更多的有。
人是在自己走不通的地方,才需要别人指引的,很多时候我们在真理周围打转,就是不得其门而入,此时,师傅的领进门是何其重要。很多时候的豁然开朗,本质在于,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很久了,只是在找到它的答案时,那种莫名兴奋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尝试走过那些快要接近答案的路,就不会发现任何问题,即使答案到处都是,你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呢。
意识在,就是活在当下每一刻,感受每一次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