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
1 六识身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二九八)
身,积聚的意思。识按其来源分为六种: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2 心逐名色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
(二八四)
于六入处五受阴的滋味产生染着、顾念、心缚,那么心就会追逐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如果对六入处五受阴的滋味不产生染着、顾念、心不缚束,那么识就不会追逐名色,乃至纯大苦聚灭。
在此经中,识为缘起法十二支之第三支,识与心是相关又区别的概念。
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二三七)
如果众生眼见到色产生识,对识产生爱念染着,那么就会执识为常、为“我”,为识缚着,不得解脱。其它耳鼻舌身意类推。
3 追逐名色之识的生成
缘无明行,缘行识。
(二九三)
无明之下的行产生追逐名色的识。
4 四识住
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缘四取阴识住。云何为四?色封滞识住,受、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滞故不解脱。云何不封滞则解脱?于色界离贪,受、想、行界离贪,乃至清凉、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四○)
封,封闭、封合;滞,不流畅。四取阴识住,谓于色受想行阴有取,则识攀缘此四受阴,又简称为四识住。
四识住是重点表述识作用的对象,其本质是识追逐名色,方式是攀缘四取阴,识封滞于四取阴。封滞的原因是取,是贪。
5 七识住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
(四八六)
在杂阿含经中,对七识住没有明确的解说,基于对杂阿含经佛法的理解,七识住表述的是识攀缘四取阴的深浅程度,七识住的提法与八解脱相关。
附 《中阿含经》中对七识住的解释: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是谓第一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第二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是谓第三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是谓第四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是谓第五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6 齐识而还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二八七)
佛陀说当他正思维缘起法时,依次对老死、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识无间等,但对识无间等时,无法再进一步思维,因为识是缘色名得以建立的,只能回转思维,即所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乃至纯大苦集。
佛陀用自己修习的经历表明:
一、识是缘起法无间等的终点,对缘起法无间等的终点是对识无间等,对识无间等时才能对整个的缘起法实现无间等。
二、识是缘起法无间等的关键,对识无间等,才能彻底对缘起法无间等。
由于缘起法无间等的终点是识无间等,因此,有些人认为缘无明行,缘行识,是后人添加的,这是缘起法的十支说。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对老死、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无间等的过程就是离无明,离苦之造作的过程。缘起十二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应随意分解成十支、六支等种种不同的说法,任何证悟缘起的修法必定是证悟的完整的缘起十二支。
心解脱时,对缘起法的名色、六入处的证悟就能达到,其评价是四禅;慧解脱时,需对整个缘起法都能证知,其评价是空入处、无相、无所有。识是缘起法的终点,因此,证得识入处是心解脱与慧解脱的桥梁。
佛陀说他未证得等正觉时,专心修禅,思维的是缘起法。这警示修习者,应当把修习缘起法作为学习的根本内容。在历史的传说中,佛陀曾跟随两位老师,证得了极高的定,但未得解脱,后来学习了种种古怪的修法,仍未得解脱,最后是在菩提树下思惟缘起法而等正觉。
在杂阿含经中,审查那些闻法即得解脱的经文,也能发现这些经文通常都是与缘起法相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