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层面的整合。
一、文言的整合
(一)一词多义
屏显:
文章中出现几个“极”?
几个“一”?
几个“和”?
几个“或”?
几个“观”?
同学们快速圈画,并且分辨它们的意思。
明确:

这一类词语叫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很多一词多义的词语,掌握了这些词语,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
屏显:
在文章中,“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中的哪两个字与“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用法相同?
这一问举一反三,整合之前学过的课文,帮助学生复习旧知。
明确:
词类活用:
北:向北;
南:向南。
方位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除了名词作状语,还有哪些活用呢?
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等也是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三)古今异义
前面两个整合很简单,难不倒大家,接下来加大一点难度,请思考下列加划线字词的规律:
屏显:
越明年,政通人和
薄暮冥冥
把酒临风
春和景明
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
去国怀乡
这些字词放在一起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大家解释一下,发现了什么规律?
明确:

它们都是古今异义。
用这样的整合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整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