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哲学之光简友广场
《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作者: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4-16 10:55 被阅读0次
三、疾以致病

人们常说:认知不同,命运不同。

到底什么是认知?

认知其实就是破除了贪、执、妄之后,看到事物的那个原相。

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觉得很高深,现在每句话都能看懂了,都有感悟,里面说得很多,也比较细,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简单的。

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当我说完这句话,有悟性的人再去看看上面的那段话,也许会明白。)

今天讲的是“疾以致病”,这四个字说的是一个客观现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小病发展到了大病。

这本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由于内心的贪、执、妄,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这个客观事实。

就像你养的一株植物,因为某些原因它的叶子枯黄了,但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你没有去寻找叶子变枯黄的原因,而是选择摘掉黄色的叶子或者用颜料把枯黄的叶子刷成绿色,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光照或者浇水的原因,所以,只是变换了一下植株的位置或者改变了浇水的频次。

这是就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没有找到真经。

很多时候,叶子的表象表明的是根的情况。

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

“根”是本质因素,“叶”不过是表象。

认知不足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看着表象的信息,不会深入探究根本,只会大面觉得不是啥大事。

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

《学经》:

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

《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讳疾忌医”缺乏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心性的不足。

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事一开始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成年后的却都是自己选择、筛选的结果。

正常情况是:我们会不断地认识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一些人。如果你周围人没有怎么改变,只能说明你在随波逐流的过活。而这种生活何尝不是“讳疾忌医”呢,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事实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 《道德经》成语

    成语 出生入死: 出处 《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解释 原意是从出...

  • 共学《道德经》第50天

    共学《道德经》第50天2022年4月6日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

  • 贵生之道

    ——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五十章全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

  • 道德经50摄生之道

    《道德经》第五十章摄生之道 道德经学用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

  • 【每日精进645】10.31《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

  • 人的三种活法,你属哪一种

    走马观花道德经(50) 50.道德经第五十景点——不死之门 第五十章 仁者无敌 出生入死。 生之徒, 十有三; 死...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五十二】人生的根本问题只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五十章解读。 出生入死 人生的问题...

  • 曾仕强《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直译 第 五 十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

  • 心观《道德经》(52)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

  • 出生入死

    《道德经》 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sf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