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的产生,是让我们的效率更高,同时,我们也会因为工具而有了工具思维。
学习就要有学习工具,学习的工具有书籍,音频,视频,对话,以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方式方法。
我们在远古时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因为时间的产生,做事情变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工作,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使我们变得工作越来越快,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机械时钟的最早使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用于帮助人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欧洲人才可以普遍接受一小时分为60分钟,把一分钟分成60秒,也是从那时起,时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参照框架,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因为要在家一直呆着,就需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作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付给有需求的另一方,而生活不需要那么地快,把手机关闭,静静地看会书,陪一会小孩玩游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好的记忆。
我们已然离不开这些通讯工具,学习工具,制作工具,但也要分得清是你在使用它,而不是被它所强制化。
音频听书也是20分钟左右,视频看剧一集也是40分钟左右,上课也是45分钟一节课,专注一段时间,也要休息10分钟,给自己的大脑换换新鲜空气。
是投资还是消费,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在于自己,自己的选择,自己心境的变化。若一直在家,就好好地享受在家的时光,把屋子打扫一遍,每天可以做着可口的饭菜,而不是街边的外卖快餐,打开一部心仪的电视剧,一边喝茶,一边看剧,也给自己放个假。
我们离不开物质,正好可以合理地分配时间,清清衣物,收拾收拾房间,看看清理的这些物品,是否都是我们的必需品?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专注于一些必需品。我们离不开网络,但也不能一直陷入其中,适当地关闭信息,不那么焦虑,让焦躁充斥着整个生活。
一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爆炸”,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的判断。一条真正的有用的信息比无限的信息爆炸重要得多,提高自己的信息判断力,还是回归于自己的生活。
天天更新变化的网络热点从一个长期的时间尺度看,更像是无意义的随机波动,在历史面前不过是一些肥皂泡而已,并没有什么价值。若我们不用去看书,可以选择用影视剧的方式去了解那些背后的故事,一部经典的作品,有文字,有视频,有音频,你可以选择多的方式去理解它。
我在看巴金的《家》,听了音频,还在看它的视频。我们有的时候不会直接读原著,你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听听音频,看看视频,然后再去查查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本人,这些,都有助于让我们更加地理解作品。
当我们把自己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时,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自我怀疑,陷入某种的情绪,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我们好好走就是了,只要心中有坚持,就会有方向,每天进步一点点,开心一点点,积累下来就会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