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有个交代,没有交代,就好像对不起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写一篇游记,就是对一次旅行最好的交代。
从前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觉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不仅去过那个地方,还深入了解了那个地方,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至今还回荡着什么声音。最后,写完一篇游记,一次真正的旅行才算完成。
人毕竟是习惯遗忘的动物,去过的地方,会在记忆里逐渐模糊,随即消失。倘若如此,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毕竟走了那么远,花了那么多时间,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来。反而带过来的是絮絮叨叨的抱怨,,香格里拉乏味、丽江人多、三亚无趣、北京拥挤,这些地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玩,和旅游宣传的严重不符。
明代的徐霞客这样定义旅行:“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这是更高的旅行精神。他的旅行是为了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我们普通的人的旅游,是探索个人的边界吗?我总觉得旅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为了凑热闹。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对旅行的最有意义的交代是拍照。那时,拍照本身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相机珍贵,胶卷珍贵,表情珍贵,朋友珍贵,按下的每一个快门都要小心翼翼。胶卷搞不好会曝光,洗出来照片后,还要一个精美的相册来收藏。逢年过节,朋友欢聚,拿出老照片一起翻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比照片更珍贵的是背面的文字,凡是有胆量在背面题写的,字迹必须娟秀,而且文采斐然。写几句知心话,标记拍照地点,落上年月日期,像为山水画落款一样认真仔细。
这就是仪式感。但技术越发达,人们就越不在乎仪式感。放在手机里的照片,除了发朋友圈外,没有什么用途。手机一换,照片全毁。我们不仅身体懒惰,情感也懒惰了。我们也不相信一次旅行的意义重大,因为旅行对现代人而言是家常便饭。
现在人很少写游记。游记是文字,并没有图片表现的那么直接。瞬间拍几张照片,不比文字表述的清楚?这让我想起某教授在大学上课,课堂上的学生很少认真听讲,也不记笔记,投影上有新的讲义,学生拿起手机拍一下,就算是记笔记了。
耶鲁大学教授则提倡学生用手写记笔记,因为能增加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大脑活力。一次旅行,拍了一路照片和写了一路游记,其旅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拍照是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式,而游记则是个人思想、情感、见闻的一次沉淀。
一次旅行总要有个目标。我要去什么地方?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我去了那里想了解什么?了解这些后对我增加了哪些生命体验?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的追问,当用文字形式解答了这些问题,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