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看到维特开枪自杀,带着遗憾了结自己的一生,自己爱而不得,成全心爱之人,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那是怎样的一种痛!
每个人都有烦恼,维特的烦恼,他的烦恼正是我们经历或未经历过的,为生活,为爱情,为不平等,为工作。热爱和孤独,喜欢和背叛,青春和遗忘…喜欢这一幅作品的语言美学,更是感叹主人公的才华和情感。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但维特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歌德以自己爱而不得失恋后的痛苦,在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以博爱、平等和自由,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的背景下仅4周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3]
在爱恋绿蒂的过程中,维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作为人性弱点与自我内心不可逾越的纠结。他醒悟“要是人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看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发现了人人固有的与他人比较着寻求幸福最终失落在自己的妒忌之心中的弱点,直到受尽爱的折磨,维特看尽了一个人生的必然:“人生不过是受苦受难,饮尽杯中酒罢了。”这一系列发现的过程,都是主人公爱中探索自我、探索人性的过程,对自我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又一次彰显了作品对于自我和精神的发掘这一主题。
维特之死,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维特说“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维特之死,是对于自我的坚持,对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在理性与节制的时代,维特的爱情与理性背道而驰;维特之死,是对理性的一句抗议,也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