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去利物浦跟几个志奋领的同学一起过年,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在国外过春节。这一年有许多的唯一或者第一次,庆幸这些特别的节日都能“特别地”过。特别是春节,我要好好地体验在万里之外,跟同学们一起包饺子过春节的热闹。不知道英国的春节,有什么特别,我们一起,走走看看。
———这,是我在定下春节行程时写下的。

那时,我对这个春节所能想到的,也就是除夕饺子和周末旅行。
那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同学、朋友的春节,必将如过去的每一年一样——在固定的每一天做固定的每一件事,拜年、聚会,年年如是。
这么想的,应该不止是我吧?如往常踏上返乡旅途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想到武汉会在除夕前日封城。即使武汉封城,又有多少人会想到接下来从除夕到初三的整个新年里,疫情会如此蔓延、发酵。
这个年,朋友圈清一色都是关于防疫的,有最新进展,有健康科普,也有加油打气。每天和父母视频,说新年好,然后再唠唠叨叨嘱咐千万小心。以往热热闹闹讨论聚会时间地点的微信群,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聊着疫情的进展,再相互说声“保重”。本以为会错过一年一聚的许多欢乐,结果却变成与大家一样的“线上聚会”。我到底是该为了自己的不缺席而庆幸,还是为了那些持续了许多年却不得不取消的聚会而遗憾?在这个年里,这些都不重要了。人们不在乎以什么样的方式相聚,也不在乎祝福要说些什么样的甜言蜜语。当和家人天天待在一起,当只能和朋友互说“保重”,人们明白了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好好的”。
这个年,和小伙伴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在除夕夜包饺子、看春晚。在唐人街的大红灯笼下,听着熟悉的恭喜发财的音乐,看舞狮吃利是糖。从利兹到曼彻斯特,从欧洲最古老的唐人街到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我们走街串巷,过了一个热闹的年。虽然在远方,我们不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给长辈拜年,和老友相聚,但我们至少继续着独属于年的热闹和喜庆,也满足了自己在定下行程时所写的期待——走走看看,在英国过一个中国年。
这个年,却又与我期待的大不相同。朋友说,“整个朋友圈过年过的最像样的,居然是最远的你”,看了突觉不忍。遥想故乡冷清的街景,和与日俱增的确诊病例,让我好似侥幸地偏居一隅,心中难免愧疚。家人朋友天天窝在家里,同事和许许多多的人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就返回了工作岗位,而我只能遥远地表达敬意和关切。虽然小伙伴们的陪伴让我不至在除夕夜想家,但当关切只能转换成寥寥数语或是唠唠叨叨,我明白了对家人而言“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今天已是大年初三,过了初三,年就算结束了。晚上自己在宿舍看春晚回放,歌舞小品,一如往年的喜庆祥和,过年的气息也一如往常。看着看着,有些伤感。那段央视主持人没来得及彩排的朗诵,让我泪流满面。这个年里,有多少人一边蜷缩在家里,或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边怀念过往那些看似重复繁琐的年味儿。在这个年里,连只是出门遛弯儿,都成了奢侈的心愿,更何谈与家人好友热热闹闹地过年。年的到来与结束,早已被人们抛之脑后。人们更关心的,是疫情何时结束,何时能如往常安心地走出家门。令我感动的是,无论是蜗居家中还是早早重返岗位的朋友,都毫无怨言。你说,为人民服务。他说,在家待着,不给祖国添乱。我想,毫无怨言之中透着的,是“我们一定赢”的自信与期盼。
今天也是周一,只是过了一个周末,却感觉过了很久。因为,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周末,更是一个数十亿国人共度时艰的周末。昨晚又突然传来科比意外身亡的消息,朋友圈迅速一片哀愁,其中夹杂着“好好活着”的推送。你是否也是在凌晨梦醒时无意拿起手机,却再也无法入睡,直至天亮?我不爱篮球,但好友说,这是许多八零后的青春。年少时偶像的突然离世,再加上猝不及防的疫情,强烈的触动,让在家里宅过年的人们带着哀愁与温情感叹,万事不若“好好活着”。
没想到,这个春节,会是如此。我在远方过年,国内的父母、朋友和所有的中国人,也都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文学作品里总说“年关难过”,在这个年里,可能是许多人第一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吧。新年祝福里总说“身体健康”,在这个年里,这句祝福更显意味深长。电视节目里总说节日坚守岗位的人们是和平年代的平凡英雄,在这个年里,你们的无私奉献显得如此不平凡。
在这个年关将过的时候,真心地祝愿祖国早日度过难关,愿亲朋好友身体健康,也致敬在除夕、大年初一和所有这些日子里坚守岗位的同事,和所有默默奉献的人们。
过了这个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难以忘怀的新年,愿我们都能怀揣感恩生命的美好,早日相逢在春暖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