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春节过去几天了,今天已是年初四。各种拜年、吃请活动还在继续,只觉身心疲惫。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很能反映此时我的心境。春节拜年为啥要一家吃完再到另一家呢?社会已如此的发展,为什么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不肯走出来?为啥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吃吃喝喝、东拉西扯、搓搓麻将上?
外面已是春光明媚,可以去公园走走。公园里的红梅绿梅已经初展容颜,湿地公园里水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岸边的水杉、芦苇和野草。
哪怕到博物馆走一遭也是不错的。走一圈,就是穿梭了上下五千年的时光。对着一件件的文物,想象着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塑造出来的,这双手的主人在塑造这件器物时,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或者,就在自己的家里,在书房里,静静的看书,看电影,写作……
可好像由不得我,必须被牵扯着!
有人感慨年味淡了,有人烦心冗余的年俗。年味究竟是什么?难道一定得由冗余的年俗来表现吗?
传统可以继承,但不能固守。继承的应是传统的内涵,而不是外在形式。
所谓年味,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相互祝福,互叙亲情,除旧纳新,祭祝祈年。当然,必要的形式不能少。比如除夕夜守岁、发压岁钱、适当的拜年……其他的一些形式或年俗,要根据情况适时改变。
如果一味固守所谓的年味,抱着那些早就不合时宜的年俗,其结果,变淡的不只是形式,连内涵都会变淡,那时,年味真的会变淡了。
有不少人说,寻找真正的年味得去农村。殊不知,我们这些出生于农村,游走在城乡之间的人不知有多烦恼。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农村的年俗勉强忍受,可是我们的孩子,出生于城里,同学朋友都在城里,他们怎么能忍受?
除夕回老家守岁,初一拜年,马马虎虎。初二、初三、初四……一直让他们跟着四处走亲戚拜年,吃着并不喜欢的食物,聊着丝毫不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早已烦透了!
如果,再对他们进行指责,说他们不懂事,不孝顺,只怕使他们越来越害怕过年,结果把他们越推越远!
夹在中间的我们,很难受。一方面不忍拂了长辈的心意,长辈的心意就是陪他们待在乡下,一步不差地参与这些年俗活动;一方面不断劝说孩子顺从爷爷奶奶的心意只是拂了孩子的心意……
都说生活是需要智慧的,一直以来觉得我是缺乏智慧的,我不知道如何破这个局!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而最难改变的是先生的认知。先生一直认可父母的理念,对于那些我们觉得繁琐的年俗他却乐在其中!
我能怎么办?
过年这几天,我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这几天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人不能任性的选择生活,得照顾到一些礼仪礼节!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1)篇1053字,共1053字(命题:关于年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