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没有了。
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之外,总之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
我们不妨把这个称作金克木的得间读书法。
2.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3.西方文化:《圣经》(包括《旧约》、《新约》)
亚洲:《古兰经》 .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无法透彻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
西方哲学书:少不了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不是要读全集,但必须读一点。
西方文学: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诃德》 .这些都是常识了,不学文学也不能不知道。文学作品是无可代替的,非读本书不可,译本也行,决不要满足于故事提要和评论。
中国古书:《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4.以上是算总账,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玩等的)、《文献通考》 .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 .如不大略读读《文选》 ,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4.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这也不见得稀奇,注意比较,注意格局,就可能做到。当然搜集资料,钻研经典,应付考试都不能这样。
- 本土书籍:偏重逻各斯(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
周易(体)、老子(用)、尚书(言)、春秋(行)、毛诗(情)、论语(理)
外来书籍:偏重非逻各斯
法华(信)、华严(修)、楞伽(解)、金刚(悟)、心经(密)、维摩诘(显)
6.简化来说,《四书》的结构明显是自成一个系统,与《五经》无关:
《论语》——“孔”的言行录,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原理,第一资料库
《孟子》——“孟”的言行录,一个政治思想体系,第二资料库
《大学》——引“诗云”的专论,政治哲学纲领
《中庸》——引“子曰”的“孔”的言行录加专论,人生观和宇宙观
再加简化,照朱熹的排列次序:
1)《大学》——政治纲领
2)《中庸》——哲学核心
3)《论语》——基本原理
4)《孟子》——思想体系
- 《老子》是给特殊人讲的哲学
《庄子》是给读书人讲的哲学
《列子》是给平常人讲的哲学(列子的“自然”喷发出悲观气息)
8.学,问是从外界得来信息,思,辨是内在思考,修,行是付诸行动,在回到外界去,传出信息。
9.做比较文学研究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寻轨迹,究因果。二是查中介(冲突焦点或传播途径),析成败。三是列平行,判同异。
10.现在我好像发现了前面说的三菱锥的核心是学习目的,教本国人外国语和教外国人本国语的内容方法都不相同,但都要服务于各自的目的。一套外国课本的中心是其目的,由此决定其体系,所有的外国课本都有文化内容,选什么内容要看其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看所预定的使用者(师生)的凭借。因为知识和能力是有层次的积累的系统,不会是凭空而来的,无论语言和文化都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学外语时接触第二种语言和文化,有意无意的。都得结合第一种。接不上头,从头学起,不注意文化内容,会有无从下手和摸不着头脑之感。
11.我说的是总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
12.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不过这绝不是说观察人和研究人。我说的“读人”只是听人说话。
13.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做“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只想说明到处有物如书,只是个人读法不同。
这本书是从金克木先生所有文章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集锦。
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虽然只是小学毕业生,但其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称得上是一位难得的绝世高人。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书读完了。第二,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第三,读书读人读物。
书读完了
就先生的话讲,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只旧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又创建能独立的旧书就不多了。
照我的理解来看,读书就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在每一个领域,所谓谈得上基础的经典的书籍就那么几本。如果可以把这些书读完,就相当于破译了这一领域的密码。之后再读其他书,都不过是这几本基础书籍的变通而已。这就是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
读书就要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进入角色,和作者译者同步走,剖析疑难案件,猜谜,辩论,宣判。
先生强调读书得间,一方面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前进,追随他对问题的描述或认证。第二也要看到字里行间空白的背后,找出自己的疑问来,以便对此有进一步的探究。
读书,读人,读物
先生讲,听话也可以是一种读书。"物是书,符号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因此需要读书读人读物。"
古人讲,听人劝吃饱饭,又说要格物致知,我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这种破掉壁垒的方法,大有古人"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比"生死书丛里"的读书者境界要大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