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9年10月19日,周六,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525天。
[原创]我们怎样和孩子共读历史?
2019年,我们的安排如期进行:前大半年,我们大力攻英语,用半年多的时间顺利读到原著后,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英语国家作者们写的书用英语读,汉语书用汉语读的目标。
在前半年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不读中文书的。这种学习方法是"大火煮菜"的原理:因为启蒙时间太晚,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全力以赴,待孩子英语到了一定的水平,英语便变成了一种工具和学习手段。故而,我们便可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满心欢喜回归中文阅读。
首当其冲的,是回归历史。我的目标是,先用中文读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再用英语读国外历史学家写的历史书。如此,可以让孩子有对比,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观点。
为什么从历史开始?最迫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暑假去旅行时,接触到了土匪,这学期在研究土匪。而土匪,至少在中国,这是一个历史话题。没有历史,土匪的研究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对于历史,它的重要性怎么说似乎都不为过:它让孩子的生活不再局限于自己这眼前的狭小天地,而是能培养起孩子的大心胸大格局大气魄。
当然,似乎还有第三条,就是《宽容》一书里所言:"对自然界各种力量的真正理解,会无可避免的导致人们内心深处的平静,而这正是一切真正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生活的领地过于狭窄,见识过的人和事太少,便很可能会思维固化,误以为只有他的生活模式是正确的。而这,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和他人甚至当这种人走上领导岗位,必定危害民族和国家。因为,还是房龙那句话:"只有一种生活和思维模式是正确的,所有其余的模式统统是臭名远扬和该遭诅咒的,建立在这种理念上的组织和个人当然容不得自身的权威遭遭到公开的质疑"。
那,怎么读历史,怎么带领孩子读历史,其实是有诸多学问在里面的。以我的体会,不同的方法,带给孩子的收获和感受其实差别巨大,甚至可以说有天壤之别。
作为历史的狂热爱好者,我们家有很多历史书。此前,孩子的历史书和我的会分开摆放,而现在,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认知水平的提升,这些书几乎合在一起。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历史哲学的书的——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读历史。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跳脱出历史的那些事实的堆积而从一个高度去看那些故人故事。高屋建瓴,感受不一般、收获自然也不一般。
那么,对于带领孩子读历史可以怎么去读,也是一样。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如何把哲学带进历史的学习中?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我们这样去读历史,孩子能懂吗?
我想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常常在哲学课上跟我的学生们分享一句话:哲学的慧根,就存在于每一个同学的心中。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跟孩子分享,去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哲学慧根。
以我这些年的实践为例。
《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是我2016年雅贝贝刚好六岁时买回来的,
[原创]我们怎样和孩子共读历史?此前,我们已经读过了《希利尔讲世界史》的一大半,应该说,历史基础还算可以。但,我依然记得,这套书我们读了一段时间,便难以为继。因为,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是不连贯的,跟《夏洛的网》《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这种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的长篇小说比,自然吸引力是不足的。更何况,历史书里不止有故事,还有评论,还有感慨,这更没办法跟故事书相比。尤其还是那种没有细节描述,只有大而概之的历史书,几乎是让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才能打动人。
所以,大人的引导就会特别重要:关于历史,孩子真的需要跟大人一起读,这样才能有更多收获,更深层次的领悟。
此前,或许我会很注重数量的多寡:一个晚上,倘若孩子读了很多章节,便会很有成就感。
而现在,或许是受到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房龙在《宽容》一书里所说的话的影响,
[原创]我们怎样和孩子共读历史?我的思路变了:数量多寡绝非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读了以后的收获。房龙是这么说的:人们一直忙于积累知识,以至于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使它沸腾,溶解,蒸发,并从中萃取少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智慧。
对,通过知识去获取智慧才会是我们自己读书和带领孩子读书的首要目标。
智慧是珍宝。世上学者千千万万,智者屈指可数。
我们读历史,不是仅仅为了在孩子头脑里堆砌起如高山般蔚为壮观的历史知识,比如秦始皇何年何月去世这样的东西。更多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收获什么,受到何种启发,对于自己这一生有什么经验教训,对于人际相处有什么助益,对于国家民族有什么感情……
记得前几天读陈卫平先生这套《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的第二本时,我们读写给父母亲看的前言时,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千里之外,一位中东士兵的愤怒可能引发一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纽约华尔街的股市涨跌,可以左右大洋彼岸的生活节奏。这样一段话,我们足足讨论了十分钟,首先请孩子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请孩子谈一谈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以及我们读过的文学书里有哪些案例可以说明这一原理。孩子提到了《鲁滨逊漂流记》,我则给她分享狼孩、猪孩的事例……接着,我会从哲学高度告诉孩子,这里体现了一个哲学原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最后,让孩子谈一谈这样的事例和原理给了她为人处事什么样的启发。当孩子说,我以后要交更多朋友,要好好跟妈妈说话,让妈妈更爱自己,自己也更爱妈妈时,我觉得这种沟通简直就是无敌有效。
昨天晚上,我们读到印度种姓制度,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它规定父亲属于哪个阶级,儿女也得属于哪个阶级"。于是,娘儿俩热烈的讨论开始了。我首先提问:这样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呀?孩子对这个是觉得很难理解的,她说起这个好处是嗤之以鼻的,而说起坏处来,则还算言之有理,她会联想到自己,如果我妈妈是农民,我也只能是农民,那多悲惨,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我继续提问:如果是皇帝的儿子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皇帝做王公贵族会怎么样呢?
然后,她的思维就开始全面开启:哦,如果这样,上层人不需要努力了,因为不努力也可以有那么多;下层人也不需要努力了。因为努力则白费。
再继续深层引导:如果这样,整个社会会怎么样呢?
她趴在枕头上严肃认真:社会就会黑暗一团,就会大乱。
我说:历史上真有这样的社会呢。
于是,讲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讲到欧洲的中世纪。再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中国在五百年前的上千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呀?孩子努力想啊想,摇头说不知道。我就说起科举制度,虽然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他就能实现一部分下层人努力就可以上升到上层,跟她讲起那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净是读书人"的状况。
所以,这是中国那时候能比西方先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是有弊端的,雅贝贝提问了:科举只是让下层人可以上升,但上层人不努力就下降那又如何实现呢?
我说,很难实现。所以,这可能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啊。
由此,分析今天的中国。跟她讲起现在的一些词汇: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煤二代……当然,与之对应的,还有贫二代,穷二代,农二代,打工二代……这个,可以说是部分的"阶层固化"。
雅贝贝由此陷入沉思,还担忧起自己的思远哥哥慧姐萌姐来了。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最后孩子问我。
我说:这个答案啊,留待你自己从历史里去寻找。等我们读上半年历史,你再来跟妈妈一起探讨吧!
如此读历史,孩子的收获是不是超出你的想象?是不是历史、地理、哲学、心理学、政治、社会学、人类学等几乎所有人文学科的的大杂烩?这样下来,还担心孩子写不好作文,语文成绩会差吗?
读者诸君,您的看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