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上图是一个孩子和妈妈置气不吃饭,妈妈做了她最爱吃的土豆粉。孩子在土豆粉面前,孩子又爱又气,结果孩子把土豆粉织成这样子了。那么,你能想到什么?
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
她,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女孩,没有金汤勺、没有锦玉帛、接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总之,她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和很多人一样,她和父母也是聚少离多,实际上她真正的养育者是奶奶,奶奶一手培养起来的,奶奶很宠她,孩子想做什么都不会去干预,甚至都很积极配合。例如,每当父母要回来的时候,她会几天前就拿一个小板凳,在家门口望眼欲穿地等爸妈,后来在她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总是阳光灿烂。奶奶这个时候不会说她傻孩子,也不会干预她,而是为她准备各种好吃的零食。
更有说服力的细节是她读幼儿园时,因为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为此幼儿园老师找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奶奶当时是很有名望的医生,竟然辞职,来孙女的幼儿园做校医,原因是:这样孙女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在她的医务室里睡觉。这还不算,奶奶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满,结果干脆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不止是奶奶这样,她的父亲也是这样。读小学后,她的成绩一直非常好,老师们都像奶奶一样宠她。就这样,她被周围的各种环境宠着,顺利上完了小学。
小学考初中时,依她的成绩,她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学,结果她自己特别想去石油附中,因为这所中学的校服好看。这实在是一个任性的理由,而父亲居然同意了她的选择。
初中升高中时,她特别想上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不好,结果为了考上自己中意的高中,她花了几个月时间突击数学,最后数学成绩开始考满分。
中考前,老师和家人都给她做思想工作,以她的成绩可以上北大附中。那时中关村中学是北京市重点,而北大附中是全国重点。最后她在老师和家人的期待下,人生少有的没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第一志愿报了北大附中。
中考时,她觉得很难过,为了让分数少一些,好不去上北大附中,她在考数学时,最后一道9分的大题,干脆就没有答,她希望这样志愿可以落到中关村中学。可她数学还是考了高分,最后以超出北大附中3分的成绩,被录取了。
随后的高考的大学志愿,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选择的,和我们很多家庭不同的是,她的父母和奶奶都觉得自己女儿做的很棒。最有意思的是,在参加工作时,她特别努力地考入了一家自己心仪已久的国企单位,并靠着自己的才华,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单位中层骨干。可就在这时,她要辞职,原因是食堂饭菜太差。
随后,国企单位领导致电她的父亲,本希望让她的父亲能够劝劝自己的这位冲动的女儿。没想到,父亲竟然说,我女儿做的很对,我们全家人都支持。这让国企领导气的不行,最后,她自己开了家旅行社。
她的整个人生,就是这么任性地走过来的。依照一般的理解,这样的孩子最后肯定会被惯坏了,但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到被惯坏的特征,相反她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
所以这算是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底会长成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养育下,她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更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关于命运,有一种很可循的说法:一个人的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和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现一致性,这就是命运。
用我的理解解释这句话:一个人童年时和长辈的关系模式,就是成人后自己对自己的关系模式,也是走向社会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模式。这些关系的影响,铸就了命运。
她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前,母亲带着她,坐火车去找父亲,当时的画面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她非常开心,很享受这个旅程。她母亲不敢相信女儿会记得一岁前的事,但那些详实的细节,让母亲不得不信。
每个人的第一记忆,或者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常常是一个人的生命隐喻。这是她的第一个记忆,而她目前的工作也正是和旅行有关。
小孩子的聪颖,不是体现在学习的天赋,而是体现在对周围环境敏感的天赋。尤其是能觉知父母对自己真实的感觉,往往孩子最能捕捉到。如果,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围绕孩子而转,这样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能养成孩子“真自我”的表现,也就是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而不会顾及是否会惹怒父母;如果,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生活和学习,孩子感受不到关爱,就会主动索取,孩子学会了看待大人的眼色,会带上不同的面具来讨好大人的开心,这就养成了孩子的“假自我”。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她和奶奶的故事,自然是后者,奶奶一直在围着孙女的感觉转。
总结: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被惯坏,在父母等养育着的鼓励引导下,孩子的自我会围绕着自己的感受,拥有真自我,从而延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回到文章开始说到,编织土豆粉的那个孩子身上:
有一天,孩子看到妈妈织毛衣,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急切地让妈妈教。妈妈很有心,就教了自己的手艺。可是,随后,妈妈发现,孩子每天回到家总是在织毛衣,这让妈妈很意外,却又说不出什么不好。
一天,孩子回到家,兴冲冲地跑进房子拿毛线准备继续织毛衣,妈妈问,你作业做完了吗?孩子说一会做,妈妈这下子有了理由,气汹汹地说,没做完作业还要玩,我就知道教你毛衣后你就不学习了。然后一把就把毛线没收了。
孩子很委屈,哭哭啼啼不情愿的就开始做作业了。因为被妈妈批评了,也因为心爱的毛线被没收了,当晚孩子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失而复得的毛线。
第二天,孩子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10分钟,就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想着毛线。孩子比较很矛盾,因为在自己心里,有威严的妈妈在监督着自己,而另一边,有一个想去玩毛线的心。
如果,毛线丢了,孩子可能就不去想这么长时间了,因为“丢了”和“毛线”,不构成一组矛盾。丢,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恐惧的东西。
疙瘩不解开,孩子心理也难过。于是,就有了一个方法。本来可以明着来玩织毛衣,现在不行,就暗地里来玩吧。孩子用尽各种心思,找来了织毛衣的所有工具,每次急急忙忙的写完作业,就跑到房子关着门开始织毛衣。
一开始,妈妈还没怎么注意。随后就发现孩子有些偷偷摸摸的,等妈妈自己偷偷去孩子房间后,发现了这一幕。妈妈恼羞成怒,打了孩子,扔了毛衣,家庭气氛立马成了僵局。
再后来,就有了文章开头这一幕。孩子和母亲直面攻击,结果,孩子不吃饭。虽然用语言赢不了妈妈,就转为用自己的身体攻击妈妈。妈妈无奈,做了孩子最爱吃的土豆粉,结果孩子用把土豆粉织成毛衣的形状再次表示反抗。
说到这里,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你身为母亲(父亲),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不让家庭僵局发生?欢迎留言。
之后,我会把这件事情来龙去脉用心理学分析出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事情背后的你,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