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主要内容
本篇是《史记》第七篇,主要写了项羽一生的事迹。从早年跟着他的叔父项梁从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一路向西,摧城拔寨,依范增计,推立楚怀王,在项梁死后,项羽领兵渡河,救赵王歇,钜鹿之战中大败王离、章邯,威震天下。及至秦亡,项羽号令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旧王诸侯将领。到后来杀楚怀王,与刘邦争天下失败的楚汉战争,败走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英雄一世,落得死无全尸。
项羽摘抄语句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我的感想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两汉至建国后,历朝历代很多人都评价过项羽,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尤其广为流传。不过,就算他过了江东又怎么样呢?因为他在江边说过,“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包括他“霸王别姬”时就已经说过“时不利兮骓不逝”,也就是说,到临时的时候他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所以就算他过了江,就算继续招兵买马,再跟刘邦打几年的仗,他还是会重蹈覆辙,因为他把失败的原因都怪罪给时局,给老天。
然而,老天并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他一路破秦,并与其它诸侯封国打的时候,都没有败过,直至号令天下,政由己出,是何等的威风。那个时候,他没有说老天对他不好。其实,他项羽的勇猛,是天下无敌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说是最猛的武将。然而,他的优点明显,缺点也一样,恃勇残暴,无谋无德,只记得自己的功和别人的过,不赏功,只罚过,不知道敛聚人心,所以与刘邦争天下的时候没有稳固的后方,还到处被反叛。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项羽号令天下,短短几十年,两位称霸中国的帝王,然而却也失败的何其快,这其中的经验教训真的是太深刻了。
2.妇人之仁与残暴本性
毛主席在评论项羽的失败之处时曾说了三点,其中第一点就是,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杀了刘邦。当时,刘邦逃脱之后,范增就曾恼怒的说过,“竖子不足与谋”,果然,范增最后就是被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之计,选择告老还乡,死在路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了呢?这里面有好几个原因,最根本的可能是他的刚愎自负,觉得天下他最厉害,看不起没有他那么英勇的刘邦,最直接的还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耳根子软,有项伯在旁说好话。范增说他“不忍”,杀一个不忍心么?那他之前遇到反抗的城,攻下来后,全部都坑杀(活埋)呢,随章邯而降的秦卒20余万,一夜之间也全部坑杀,可见其残暴。
3.《史记》的故事性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借鉴了汉赋及散文的特点,使其内容读起来更生动形象,不枯燥乏味。尤其是在一些叙事上,用了夸张、对仗,读起来很有气势,细节的描写,如同他身临其境一样——当然,都是他编的。可能他到一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听了一些老人给他讲述了留传下来的故事,再加上他收集的资料,就让人觉得很写实了。
不过,很多事也只是他听说的,也许和史实会不符,当故事听吧。但他最后的的“太史公曰”,则是他的一家之言了,可以听听,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本篇论项羽的失败,说他是“近古未尝有的”人物,然而“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