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案例·分析·讨论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05:24 被阅读3141次

    在我看来,将分析和讨论分开十分必要。分析是个人独白,讨论则是人际互动。我主张先分析后讨论,反对没有分析的讨论,因为那只是一种自说自话,极容易将讨论变成争论。

    这是上次郭坤老师带领的案例讨论,明天上午接力棒交给了我。

    工作这么多年,已经不记得曾经参加过多少次“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尽管我相信人的确会因为“见多”而“识广”,但我却并不看重“见识”的“多”或“广”之类量化指标的提升,而把每次参与的目的都放在观察视角的新颖和阐述观点的深刻上。

    今晨把自己对“案例”、“分析”和“讨论”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涂鸦成文字,想与大家分享,并供同行拍砖。

    一、案例的呈现

    参加过“分析”或“讨论”的都知道,案例通常都是提供者以文字或非文字比如口头描述、直接展示录音甚至录像等方式呈现。

    文字呈现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几百字的“故事”,主要是提供者描述了一个事件,一般将客观事实和自己的看法叠加在一起,多数情况下连人口学资料都不全,就像一道案例考试题,“故事”讲完后便作提问。第二种大多是真实的案例“记录”,除了完备的一般资料之外,还有案情介绍、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对来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评估、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咨询过程简述、效果评估、跟踪随访、咨询师的反思等要素,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案例记录”必须保密,因此参与此类案例讨论或分析者通常必须是组织方指定的专业人士。第三种“案例”则是“案例报告”,亦即在专业杂志上已经发表的或者拟发表的专业论文比如个案报道之类——当然不用保密,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分析,参与者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观点陈述都有理有据,自然使我非常受益。

    像文字呈现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口头表述的案例来对提供者的水平做出大体的判断,比如逻辑性、专业化、规范化,以及对该案例是否深入思考过、其叙述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理论取向,等等。这是近几年我观察、了解和评估学员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从不反对案例提供者讲故事,但是对自己的学生却严格要求其必须按咨询记录或案例报告的固定模式汇报案例。时常告诫的是:可以不遵守规范,但必须具备规范意识!

    事实也证明:一个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而那些习惯于讲故事者则不然,一旦被要求规范,往往不知所以。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咨询录音和录像的直接呈现尽管更为直观,但并不常用。利用诸如《心理访谈》等电视节目作为案例来讨论和分析,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形式。

    二、案例分析

    解剖的对象只能是尸体,是死的。分析其实就是一种思想层面的解剖,因而我们分析的对(现)象必然发生在未来或过去,当下或现在发生着的只能体验不能分析。

    从时间维度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它会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我们在分析或听别人分析时,其实那个“被分析的”已经“死”了——那是个死的案例,而不是一种活的心理现象,更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认真地听、认真地想、认真地换位思考……却一定不能较真,将死的案例当成活的现实对待。

    切记:案例分析对于被分析的对象并无益处,我们只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提升自己!

    另外,案例分析时还要知道,作为一种认知的体现,任何分析都是分析者在分析自己——分析是分析者大脑功能的发挥,也是分析者对案例的能动反映,亦即“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我更关注分析者是如何分析的——比如切入点、逻辑关系、分析时伴随的情绪,而不是分析了什么和各种归因。当然,我在做分析时或在分析之后,也对自己保持着这样的觉知和反思。

    通过对某个案例的分析,一个咨询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会非常清晰地得以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三观”和思维方式。

    三、案例讨论

    在我看来,将“分析”和“讨论”分开十分必要。我把“分析”称为个人独白,而把“讨论”叫作人际互动。我主张先“分析”后“讨论”;我反对没有“分析”的“讨论”,因为那只是一种自说自话,极容易将“讨论”变成“争论”。

    讨论是理性的、客观的,而争论往往会失去理性,最终导致争吵。在案例讨论会上争吵起来的同行我见过很多,结果和气大伤、不欢而散,甚至有人因为这样的争吵而形成创伤,扬言再也不会参加第二次,发誓与那位与自己争吵者老死不相往来了。

    讨论与争论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借助于“讨”(探索)这一手段而达到“论”(评论、结论)的目的,而后者却常常只“争”不“论”或无“论”,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争个我高你低。每当遇到两位学员争论,我都会让他们各自罗列论据——必须是引经据典而非道听途说,此时,那些心理健康的争论者自然就会闭嘴,因为他能意识到争论不过是对自己跟人家讨论不够资格的防御。

    应该特别关注并小心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争论者。如果您参加过案例讨论,一定会发现有人真的不是为讨论案例而来,至于人家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本身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和讨论的——如果我们的心理也不健康,也像他们那样无聊或以战胜对手为乐趣。

    下附涂鸦在这一拙著的第19-20页。

    附:记录·报告·故事

    心理医生必须成为听故事的高手!在一个小时左右的咨询过程中,求助者一般会讲两三个故事。那真的是“故”事——过去发生的事。

    假如我俩谈论一朵玫瑰花,我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你会说是红色。不用问,你就会想当然地推断我所看到的也是红色。

    可你是否想过,你所看到的红色和我所看到的红色是如此不同?比如我们说出来可能是你看到了紫红,我看到了桃红。

    你又是否想过,假若我俩所看到的都是紫红,可在张艺谋看来,这两种紫红之间至少悬殊几十个色差!

    面对同一个世界,每一个人所看到的并不相同。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需要在混沌或糊涂下的整体把握。但更多时候则需要从相同当中看到不同,然后在不同当中再条分缕析、发现差别。

    昨天微文中我写了个“葫芦案”。有学员问我,这样的写法是不是暴露了当事人的隐私?保密原则毕竟是必须遵守的。

    我说,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但这种担心却是没有必要的。

    透过提问和担心,我们能看到面对“案例”时,不同读者的理解差异极大,这种差异的本质是概念不清——很可能只知内涵却不知外延。

    “案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就像“心理医生”——某人说自己是“心理医生”时,他到底是医生?咨询师?治疗师?或其他?

    一个专业人员在看到或听到“案例”二字时,头脑会自动区分成:案例记录、案例报告、案例故事。

    这三者都简称“案例”,但它们完全不同!

    “案例记录”相当于病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体现着咨询关系的专业性。应该说,缺乏咨询记录的咨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咨询”。可以把这种记录看作咨询过程的原生态呈现,越真实越好。因此,对案例记录必须保密。

    “案例报告”则不同,是心理医生按科学规范写出来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但不该保密,而是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或引用。

    “案例故事”就更不一样了,它已与案例无关而成为故事,是一种文学创作,作者不见得就是心理工作者。

    我在讲课或写作时所提到的案例,其实都是故事,它和案例记录、案例报告以及真实的咨询,无论从呈现格式和表述方式上,都相差千万里:不只是改头换面那么简单,而是确保即使当事人听了或看了也不会认为那是在讲自己。

    心理医生应该努力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因为故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心理的复杂与不确定,从而促进体验和反思。

    我很喜欢《聊斋志异》、《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把蒲松龄、袁枚和纪晓岚当作自己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心理医生必须成为听故事的高手!在一个小时左右的咨询过程中,求助者一般会讲两三个故事。那真的是“故”事——过去发生的事。

    能恰当表达共情却又不被求助者所讲的故事催眠,是一个心理医生的基本功。如果缺乏专业训练或没有实践经验,非常容易被求助者牵着鼻子走,其结果常常不但不能助人,反倒被带入危险境地。

    可以听故事,可以讲故事,但不能信故事。

    故事不是真实,故事只是记忆。

    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青玫_2989:每次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案例记录"时,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如果说咨询过程是检验你"武功"的时机,那么书写"案例记录"则是提升你"武功"的必经之路。
      • 付海霞_310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7f7c7379bc0f:案例记录相当于医生写的病例,案例报告相当于论文,可发表于专业期刊,案例故事就是文学作品,又一次巩固了这三个“案例”的概念。
      • 清晓视野:讨论,需要理性,平和,有理有据,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 怒放的叶子:很惭愧,至今为止还没有参加过案例讨论。但对分析、讨论和争论,因为组织读书会,倒是有一点体会。

        每次读书会,我们都会指定一本书作为共读书目,有的人是读过书,并且写了读后感,有备而来的,有的人则没读过书,过来听听别人怎么说。不管何种情况,有过自己分析的人,通常讨论时更加积极,深入,没有自己分析过的,则很容易在一个点上较真。

        还有少部分人,把说服别人当作讨论的目的,而非借着讨论拓展自己的观点,这种人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并没有获得新知,还容易引起他人的防御。

        讨论需要某些共识为基础,否则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演变成争论。比如,我们要针对梦想做讨论,首先得对“梦想”的定义有一定的共识,如果讨论过程中发现对梦想的定义分歧很大,就需要试着去理解对方,并与之确认,从而建立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

        语欲胜人,或自说自话,都无益于通过讨论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加深理解,反而容易固化自己的偏见,引发对方的攻击。因此在讨论时,要提醒自己,注意倾听并理解对方想要表达什么,为何如此理解,同时,对自己的好胜心有所警惕,毕竟讨论与争论不同,讨论谋求的是共赢。
      • 辛迪Cindy:通过对某个案例的分析,一个咨询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会非常清晰地得以体现,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三观”和思维方式。

        应该让自己多做一些案例分析的锻炼,如果能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做,那就再好不过了。😁
      • 在温暖的阳光下:真的是跟不上节奏😓
      • 陈明明:学习了
      • 晋春77:只有按流程,按规矩进行个案分析,才有可能清晰自己到底要讲什么?如果没有分析,仅仅是讨论很容易变为争论,不知所云
      • 808e1ccc5854:我觉得最后三句真是点睛之笔,廖廖数语,回味无穷,很多妙处都在里面!李老师最近的文章比较综合,也是刻意为我们这些朦朦胧胧的学生再点点步,不知李老师第90篇文章会写个啥?6小时后见分晓!
      • 曲晓岩:每次咨询结束写案例报告的时候,总能发现自己遗漏了部分信息没有确认,这个毛病一直没彻底改掉,我觉得一定是反思部分没有做好……可为什么反思部分一直做不好呢?😂
      • 方圆fg:生活中为什么会由讨论引发争论呢?首先是有情绪产生。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呢?因为,认为对方不如自己,认为自己高对方低,觉得对方是错的,自己是正确的,就容易产生情绪。只有放低自己,尊重他人,才能平静的听取他人的意见。请看《严格规范,尊重他人》
        https://www.jianshu.com/p/42a4f300a5fe
      • 猫猫在路上:案例分析谈论……只有眼巴巴的看着羡慕,也羡慕老师和同学总能听到故事。不知道啥时候才有能力让别人把故事讲给自己听~
      • 丹睿丹睿:保持觉知
      • 刘丽囡:明天等着被套路罗,记录报告故事
      • 兔莴苣:老师让记住的这个套路里,是让我们不断地夯实着基础知识。基础好了,上面盖什么都会轻松起来。
      • 王明鹏:所谓好好学习,就从自己可行的哪怕再微不足道的规范化行动开始!
      • d5c390caf068:看了老师的文章,对上一个案例分析的疑惑豁然开朗了
      • 觉悟_b2f4:事实也证明:一个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而那些习惯于讲故事者则不然,一旦被要求规范,往往不知所以。

        规范很重要。
      • yayama2001:浮现一幅画面,老师在敲黑板:规范,规范,规范!……
      • 丁金波波种快乐:“任何分析都是分析者在分析自己”,这个学习了,保持对这个点的觉察😀,谢谢李老师
      • 漂亮的花:不遵守规范,但必须具备规范意识!将规范熟记于心后,才能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
      • Z沙漠胡杨:应用规范套路,可以提纲挈领,不管多么复杂的故事都不会凌乱,就像一串紧密的葡萄,整串葡萄一提溜就是一串儿,而散乱的葡萄容易滚的到处都是。
      • 陶然_0e27:学习积累!
      • 528d3a56da7f:‘故事’是用来沟通的前提,听懂‘故事’是能力。
        每个人如同演中的人物,只是生活中的人出演了更多角色🌻
      • 魔法药水:案例故事→案例记录→案例分析,从口语变成书面语,再变成专业术语,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是从“理”到“论”的质变。
      • 王振法:我很喜欢《聊斋志异》、《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把蒲松龄、袁枚和纪晓岚当作自己讲故事的启蒙老师。
        博览群书啊,怪不得老师这么渊博:smile::smile:
      • 唐铭含:案例报告应该是类似病案一样有严格格式内容的,有标准性,需要信息尽可能全面,是专业化的必经之路。故事是有倾向性的文学加工,是有诱导向某一方面进行思考或者引起共鸣的作用。认真撰写报告,从中发现思考点,学习如何说成故事
      • 衡润心怡:案例记录的规范化类似于医学各种规范的操作流程,规范约束下的资料收集、询问和方向把控不会让咨询出现太大的差错事故。目中有人才靠谱,心中有爱才有度,行中有善才有路。还做不到做不好的我走在路上……
      • yy点点:讨论与争论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借助于“讨”(探索)这一手段而达到“论”(评论、结论)的目的,而后者却常常只“争”不“论”或无“论”,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争个我高你低。
      • 崔跃:分析案例是对自己的分析,说话要谨慎!
      • 孙丽芹_520:“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我更关注分析者是如何分析的——比如切入点、逻辑关系、分析时伴随的情绪。

        倒也是自我觉察的好方法😄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突然发现自己写的所谓的案例记录还缺太多内容
      • 张凯丽1985:“在我看来,将分析和讨论分开十分必要。分析是个人独白,讨论则是人际互动。我主张先分析后讨论,反对没有分析的讨论,因为那只是一种自说自话,极容易将讨论变成争论。”
        一直以来,我都极其恐惧“讨论”,我担心被攻击,被孤立,所以,全程中我痛苦不堪,完全不在思考问题的状态。
        通过老师的讲述,我有勇气去面对“案例”分析自己的想法了,不带攻击,不带争论,只是独立自主的分析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我就不再会恐惧了,也不会因恐惧而变得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了。🤔
      • 当下宁静:本想带着耳朵去听的,原来还要自己先分析,感谢老师及时提醒!抓紧准备,好多不会的。
      • 清净_6584:懂得什么时候真实记录,什么时候讲故事不只是咨询师的基本功,我觉得日常生活中用起来也很好!避免很多争论,却可以促人深思!内省!
      • 王冬青_a475:10个步骤+规范的语言,认真撰写案例记录,头脑越发清晰。
      • 林意_3a87:近来读老师文章,越读越“晦气”,查摆出来自身的问题抵得上党员干部洗洗澡,出出汗了。
      • 老连Alian:面对老师培养带领的各路高手,我算小白了:sweat:。无论是知识,素养,还是理念,意识,需要学习提升锻炼的地方太多。我还是连滚带爬地抓紧追赶吧,今天,好好消化咀嚼老师的这篇文章。
      • 怡然思语:怎样才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老师的文章给了我答案。
      • 呵呵无言:层层敲砖。
      • 千江的月:老师对案例报告的规范操作要求极严,印象深刻。
      • 李宜秦:面对那种为了“争论”来“讨论”的人,还是开启防御模式吧。
      • 穆占叶1:也曾有人把我写的故事当真,我自己也走过这个阶段,总把老师写的当作真实。随着不断做案例,知道保护对方的隐私,写出来的已经是加工过的故事,再遇到较真的,我就只微笑了。故事~记录~报告,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周日继续听老师敲黑板😊
      • 茶语茶意:确实是的,大概每个人自身都有体会,人在说的时候,总会过滤掉不利于自己或者自己不认同的某些东西,呈现出来的是片段的、主观的、带有个人情绪色彩的部分,而非客观全部、非事实全貌。
      • 七月的简书:对案例记录,案例报告和案例故事有个区别认识,下单老师的书,不从淘宝,老感觉淘宝是盗版。
      • 聆心2016:对于"但是对自己的学生却严格要求其必须按咨询记录或案例报告的固定模式汇报案例。"我感触颇深。我是数学老师,每年都会遇到很多不重视做题步骤的学生,他们觉得繁琐教条,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写过程,殊不知这种任性的直接结果是当遇到重要考试时,比如高考,自己总会莫名的比预估少分。最终归因为"发挥不好""命不好"等这样那样的偶然。
        而事实上,数学之所以能锻炼一下人的思维,比如严谨,简洁,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解题步骤的科学规范化。数学语言讲究"加一字即多,减一字即少"的刚刚好,锤炼的就是思维的简洁和严谨。

        人家批卷老师不给那些言简意赅,步步中的的做题过程给高分,难不成认为那些啰嗦半天不知所云,丢三落四七零八落的优秀?
        科学的东西,需要科学的训练。
      • 徐滨清:我的水平太低,够不上讨论的高度,还是老老实实啃基础知识吧。
      • 闻岱:案例分析十分重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是迅速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捷径。
      • 唐山赵建慧:我又被砖砸了!我要回去补课啦!训练营这些天,天天都有发现,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每天的收获是知道哪里有漏洞,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消极的说:我就一白丁,学了几年,啥也不会😊
      • 窦泽燕:看到老师的文章突然醒悟,原来我参加案例督导时那种不屑于和别人争论的情绪跳了出来。我有时候听别人说Ta会如何处理来访者假定的问题时总是觉得Ta很无聊,明明来访者不在现场,也没有人提供来访者的接下来的信息,Ta仍是大谈特谈自己的方案。今天的心情有点释然,如果都和我一样想法,就没有必要进行案例讨论了。
      • 怡然风轻:沙龙群里的好多群友已经醒了,坐等抢票。
      • 苗尔平:大脑通路信息超载,容我多几遍,细嚼慢咽,以利消化吸收。

      本文标题:李克富 || 案例·分析·讨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n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