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文章,读到罗辑思维CEO脱不花在自述中的一段话:
明海大和尚有一次看似无意地说道:“与人交往,要做好两个前提准备:一是要坚信对方是好人,二是要明了对方是凡人。是好人,就必然有向善、行善的需求,是凡人,他的情绪和意识就必然有善变、不稳定的一面。在这两个前提下与人交往,就必然会超脱和豁达,也会更具备与人方便的能力。”
明海大和尚是非常看重“方便”这两个字的,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听到他开示“方便”的内涵:何谓“方便”?佛学里所讲的“方便”就是慈悲和智慧结合的力量,慈就是给人快乐幸福,悲就是解除人的痛苦,修行者不仅要发出慈悲的心愿,更重要的,还要有大智慧来实现。
观察身边人和事,会发现,人与人交往大多源于分别心。血缘亲疏,相处长短、志趣异同都会带来分别心。关系近的,自然就多些亲密,遇事多点为对方着想,有冲突时多点让步妥协;关系远的,自然事不关己,有冲突也会考虑自己多些。
这样的交往方式也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亲密无间则会带来界限模糊,爱变成负担,妥协变成纵容;过于强调自我利益,则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潜在弱关系带来的机会,下次有事,别人也不会为你考虑,做出让步。由此便产生爱恨嗔痴的情绪,付出得不到回报者,怨真心错付,恨有眼无珠;机关算尽者悔因小失大,执谁是谁非。
至于我自己,我也时常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人际交往漩涡中身心俱疲。崇尚“中庸”之道,却依旧把握不好交往之度。但今天看书,读文章,发现一切执迷在于心。心若不再执着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所有的烦恼困扰便迎刃而解,柳暗花明。
明白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是在“被需要”中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对人多一分善意,并不会因此损失什么;但也理解人性之“善变”,在触及冲突、利益、分歧时,理解“自我观点维护”、“自我保全”这些都是人性使然,便不再执着于“为什么对方要强加给我莫须有的指责”、“为什么当初还对我笑脸相迎,转眼就变脸色,对我拉黑,甚至有报复之意”。
与人交往,与其说予人方便,待人慈悲,不如说是予己方便,对己慈悲。
与人交往,不因一朝被蛇咬,就拒绝去迎接其他善意的可能性,不设交往条条框框,花过多心思在别人身上,而是随自我本心本性去善待身边人,此谓与己方便;面对不平不公,放下怨念,放下得失心,就是放下愤怒悲伤,放过自己。此谓对己慈悲。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这四句话,三年前就悄然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时过境迁,重读后又有一番新的理解,文字真的充满奥秘与智慧,总会随着当时的经历与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理解。
人活于世,是一场修行。所有发生在我与他人的事,都是我在这一生修行需要完成的“业”。我是个信佛的人,曾经我是有过遁入佛门的想法的,特别是沮丧之时,但我深知,佛是修行之处,不是逃避之处,若我真的信仰佛祖,那我就该直面自己,在尘世间修行,对自我本心精益求精,保全内心一片净土。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若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