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的家庭条件在当时非常优越,祖上基本都是官吏,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是唐朝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可谓是名门贵族。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五岁时:杜甫的母亲去世,从此以后便在洛阳姑姑家长大,因为是名门子弟,他从小就生活早洛阳的名门子弟圈子之中。
五六岁时:在河南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在洛阳岐王李范宅里,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图。
七岁时:杜甫七岁便能作诗,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二十三岁时: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随后便去齐赵平原漫游,也正是在这里年仅二十四岁的杜甫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之后的四五年,他一直在齐赵一带游玩。
三十二岁时: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
三十三岁时: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两人一起饮酒赋诗,互赠诗篇。两人在此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三十五岁时: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由于李林甫在其中作梗,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也不例外。之后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但都无结果。
之后的十年间:他客居长安,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三十九岁时: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大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四十三岁时:杜甫被授予一个小官: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或胄曹参军),杜甫因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也就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
四十四岁时:潼关失守,杜甫已将家搬到州(今陕西富县)避难,他听说肃宗即位后,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四十五岁时: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琅,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后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十一月杜甫回到已经收复的长安,仍任左拾遗。
四十六岁时:杜甫最终还是因受房馆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四十七岁时: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干,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同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最后到了成都,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五十二岁时: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做了严武的参谋,但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艰苦,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是在这几年间所作。
五十三岁时: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五十四岁时:杜甫到达夔州,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时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五十六岁时: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但最终由于贫穷,他不但不能回乡,还被迫更往南行。
五十七岁时:杜甫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五十八岁时:因潭州战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投靠舅父,但行到途中,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期间五十八岁的杜甫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但最终也是无奈的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五十九岁时:这年冬天,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