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全没有头绪,本来准备打开手机随便浏览,但是工作的时间已经看了太多的屏幕,加上地铁门打开就有座位,不写点什么似乎都对不起这个位置,于是就再次贯彻下马拉松式记录法吧,没有构思没有想法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写,当然,这种方式最伤害我的是错字率,基本是打两行退一行,但是无所谓,我始终在赛场上。
今天看到一篇分析现代人开倍速追剧观影的文章,其实我也有这个习惯,这大概说明我也是年轻人的一类,之前就说过,不开倍速太浪费时间,开倍速是对好作品的冒犯,索性暂时就戒除电视剧吧,这样实践之后,感觉时间宽裕了不少,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事实上,我今天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按照一目十行的效率阅读的,这个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处于一种焦虑的心态中,大概因为是工作时间,不想路过的同事领导窥屏,于是浏览信息也不太自然,说到底,还是脸皮不够厚,不能心安理得的摸鱼。
只是看到倍速观剧的时候,想到费舍尔说他一年读了150本书,但他并不是闲人一个,他有自己的公司,还是投资者与作家,记得新东方的老师要求是一年要读20本书,因为是英语培训机构,所以可想而知老师们读的是原版书,听说还会有读书的交流活动,照这个速度看的话,我大概是有资格去新东方的,假如我读的算是原版书的话。
不过,不止一位作者说过,他们的读书不回去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先是根据目录来,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一章,其他的也是快速浏览,一目十行,这本书的大意就能搞懂了。
虽然知道,所有的经历造就了如今的我,可是站在如今回头看,还是觉得自己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尤其是阅读各种小说尤其是古代言情,沉溺在幻想之中,于生活并没有多少助力,当然也不是一丝优点没用,它消磨时光,给我带来了短暂的快乐。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追求认可与自由创新是死敌,想到这个的时候,意识到我还是在追求认可,不自觉的想找到原文,力求写下的字句与原文一字不差,譬如昨天刚读完一本书,想写下记忆深刻的片段,其实凭借自身记忆与描述能力,我是可以写出来的,但是书籍就在眼前,于是就去翻了原文,事后让我懊恼不已。
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听单词做笔记,总是想着一字不差,或许这也是一种过于追求完美便永远不能开始,或者刻板的教条主义阻碍了自身的发挥。务求一模一样,那就永远都只能踩着别人的路径走,没有自身的发挥空间了。
于是又想到玛德观点,模仿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因为你在模仿中发现自己本身蕴藏的能量,这会发掘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