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84、《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十九

284、《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十九

作者: 暖阳西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15:56 被阅读0次

杨小微教授和李学良博士的《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这篇文章排在《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的第一篇的位置,而我却一直未曾深入完整的读完,因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篇于我无关的文章,所以第一稿读后感也写的囫囵吞枣。直到读到王怀玉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之后,我才又翻开书再读。文章太多专业表达,我无法理解,只能就自己浅薄的认识写下一点感悟:

一、研究的背景及方式

《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一文是在教育公平的关注重心已从以资源配置为标志的“起点公平”转向以平等对待为特征的“过程公平”的背景下,从学校内部公平问题切入,以指数的方式探究教育公平的实际状况。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整个国内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趋势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公平向微观公平转变,宏观公平主要关注的是政策、权力、群体及机会的公平,集中在资源的分配上,而微观公平主要关注学校内部,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孩子受到平等对待;二是从主要关注资源公平,如图书资料、师资配备和分配等转向对学生尊严和情感的关注和认可,即承认正义。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教育公平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学校外部走向学校内部,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揭开教育过程公平的“黑匣子”,从而为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公平,保障每个孩子在学校日常教育中的发展权与发展机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三、研究框架

理论框架,是经理研究的指引和核心理念。

分析框架

四、学校内部公平的研究与我有关吗

文中写道:结合实践与理论的考查,在采用德尔菲法整体征求专业意见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所谓学校内部公平,前提是对学生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实质是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的平等享有。探讨教育过程公平问题所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是否受到公正的对待。具体而言,一是学生所应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社会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等,是否得到切实的保障?二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是否得到了平等的尊重,能否公平地享受学习和发展机会?三是学生在学校是否获得了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这三个问题分别在教育公平的不同侧面,即将全力保障机会,获得需求满足,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1)对所有的儿童平等对待。即在教育过程中,无论家庭贫富、容貌美丑、成绩好坏、听话与否,儿童都应该平等的享受获得发展资源与机会的权利,对应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有教无类”。

“每个人都有体现自己的存在意义、展示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诉求,就像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期求担当、渴望被肯定的冲动,所以,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被需要的感觉越强烈,幸福指数就越高。”[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反感成人的说教,如果换一种方式,既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被需要”,又能让他们乐于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寻“宝藏”,与文本对话,以此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一定是个不错的方法。

于是,我就在班里开展多维阅读活动,让每个孩子平等地享受获得发展资源与机会的权利。阅读是吸,表达是呼,一呼一吸便是收获,孕育着成长。读一篇文章不是难事,几乎人人可做。倘若读一本书呢?读一本本书呢?坚持一直读下去呢?并非易事!有人说坚持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就是一件了不起大事。怎样让学生有持续不断的激情把阅读坚持下去呢?我和学生共同摸索出一些微创意,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来触动他们的求知欲。

1、一维表达读故事

比如给每个同学提供阅读分享的平台——每周故事汇,孩子们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谈体会。

2、二维表达讲故事

每天五分钟的“我是小小演说家”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每天都有相关的分享。如五月以“孝亲敬长,从我做起”为主题。每月一次“我朗诵,我快乐”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而且能让孩子感受到声音对理解作品的作用。

3、三维表达写故事

“写作pk台”则是由阅读到写作,由量变到质变的中转站。每月前三周限时不限内容自由写,第四周限时写同题作文,然后由同学和老师共同评选出佳作,作为范文在班上讲评!

多种方式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也燃起了他们的“阅读心”。当阅读变成了一种习惯,孩子的成长便在书这个无声的老师的教育下悄然发生了。

(2)对不同的儿童差别对待。即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的不同,为儿童提供不同数量、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资源与机会,适应儿童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对应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

比如,在我的班级中,为克服灌输式教育与园丁式教育的不足与缺陷,生态教育提出了综合治理的观念。我便尝试在生态观视野下,采用优化教育管理生态和优化教学生态的策略,推动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群星闪耀”,阅读指导中有一条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精神。课堂上我尽可能的讲细一些,讲透彻一些,可是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孩子们似乎对老师囗中的各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不太理解,伟大人物的榜样力量也无法幅射到孩子们的生活中,于是我想把书中人物的“精神能量”巧妙转化,让榜样可感,可亲,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崇尚伟大的精神落地生根,滋养疯长!于是经过同学们的积极商讨,我们决定召开“寻找身边的明星”的主题班会,在我们身边寻找榜样,并一致通过在班里设置“明星墙”的决定。

明星墙上榜同学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法,由学生、老师、家长多元化主体来评价,而且上榜理由实行多维评价,不唯分数论,而且孩子可以自己封号,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并在班级形成榜样示范力量。比如张同学擅长跑步,他就是我们班的跑步明星,自封绰号飞毛腿;李同学爱好画画,她就是我们班的绘画明星,自封绰号画仙子;王同学喜欢小制作,他就是我们班的发明大王;赵同学喜欢研究数学,他就是我们的小博士;许同学英语棒,她就是最美翻译官;朱同学守诚信,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最美少年;武同学有毅力、能拼搏,他自然获得了精神马拉松冠军的称号等等。明星墙的榜单每个月更新一次,且实行多元评价,明星同学也会被拍照留念并在家长群表扬,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会因闪光点被老师、同学、家长认可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感同时也会转化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带给他们自生长的内动力!

三,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特别对待。即在交易过程中,对于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殊对待,对应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各得其所”。这里,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是指在某一方面低于或者高于平均水平的儿童,比如智力上的“低常儿童”和“超常儿童”。

本研究还认为,学校内部公平中,平等对待优先于与差别对待,差别对待优先于特别对待。换言之,只有在保障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差别对待;如果差别对待会对平等对待造成伤害,就不能实行这样的差别对待,同样,特别对待,不能跨越,平等对待;差别对待,必须在不伤害后两者的基础上才能实行。这样的表述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犯的一个错误。班上有一个学习特困生,为了鼓励他,我总是习惯于设置一些最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久而久之,我一设置简单问题,同学们就很自然地把头扭向他,无形中让他意识到他只能回答这些简单题,实际上我的过多的简单提问不是帮助了他,而是强化了他的学习特困生意识。我就没有考虑到:在学校的内部公平中,平等对待,优先于差别对待,差别对待,优先于特别对待的原则,直到读到这段话,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不要想当然,否则会用自以为是的善良于无形之中伤害到孩子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7.

[2]田燕.对话:生态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l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84、《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uf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