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纯粹的人情社会,人们对于亲缘感情的重视程度,会超过对于物质的重视程度。而在物欲横流的人情社会,人们的观念,或许就变得扭曲起来了。
以往,我们都特别重视亲缘感情,认为有点关系的亲朋好友,都值得真心相待。如今,我们逐渐不相信感情了,越活越薄情,越活越冷漠。
就拿兄弟姐妹的关系来说,都是同父同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闹出诸多的事端呢?血脉感情,在人性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
只是,有一部分人没有吃过亏,就一厢情愿对别人好。比如,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好。到头来才发现,你越是对别人好,别人越是看不起你。
一般来说,我们不该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态度过得去就行了。试想,我们又不是跟他们一起过日子,对他们那么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02
谈到跟兄弟姐妹的孩子的关系,就不得不谈到这两个人,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太子朱标突然去世,引发了皇室的动荡。为了迅速稳定皇室,稳定大明江山,朱元璋选择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身为四王爷的朱棣,虽然对朱元璋立孙子为储君不满,但他依旧尊重朱元璋的选择,对于朱允炆,也没有太多的阻碍。最后,朱允炆顺利地成为了皇帝。
为了稳定皇位,朱允炆选择削藩,还杀了几个王爷。这些王爷,都是朱允炆的亲叔叔,但他丝毫不留情,想杀就杀,引起了其他藩王的不满。
最不满的,就是燕王朱棣。为了打消朱允炆的疑虑,朱棣选择装疯卖傻,趁机夺取了顺天府,以一隅之地抗击整个朝廷。
后来,侄子朱允炆想活抓朱棣。而身为叔叔的朱棣,不仅为了自保,还想自己当皇帝,就发动了靖难之役,顺利击败了南方朝廷。
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叔叔和侄子之间,也会翻脸不认人,不会在乎什么亲缘关系,家庭血脉。
03
皇室家族如此,普通家庭也是如此。
逢年过节的时候,老刘都给几个侄子每人一个大红包。哪怕遇到了什么赚钱的机会,都会跟这几个侄子说,希望他们可以出人头地。
在老刘看来,自己跟兄弟们的关系还行,那关照一下他们的孩子,也问题不大。只是,老刘的妻子提醒他,别把他人想得太好。
每当听到妻子的这些话,老刘都特别生气,还反驳妻子:你是不是不想我们这边的人过得好呢?怎么要说这些话呢?
妻子气得脸都红了,就跟他争辩: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我看你是糊涂了。等未来被狗反咬了一口,看你怎么办。
过了一段时间,老刘听到了两个抱怨。第一个抱怨,是二哥的儿子说,叔叔介绍我到这单位工作,不仅工作量大,师傅的态度也不好,看来他绝对不怀好意。
第二个抱怨,是四弟的儿子说,三叔对我们这么好,绝对另有所图。
听了这两个抱怨,老刘特别生气。但他冷静下来思考一番后,才想明白,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孩子,又不是一家人,管太多,帮太多,不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吗?
04
人性,其实很现实。
你帮了兄弟姐妹的孩子,别人也有所得益了,但别人绝对不会感激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你帮了他们,而他们失败了,那他们绝对会怨恨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都喜欢把成功的因素归咎于自己,而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那个别人,就是多管闲事的你。
有道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我们的一番心意,可以托付给妻儿老小,可以托付给懂得感恩我们的人,但一定不能托付给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
上文老刘的妻子说的话,那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这不是犯傻吗?
到了晚年,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到底是谁呢?不会是侄子侄女,只会是自己的孩子。
05
写到最后
如今,亲缘关系逐渐式微,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为了某些利益而明算账,存在矛盾。那他们的孩子,跟我们的关系,也如同陌生人一般。
对待兄弟姐妹的孩子,我们只需要保持一个态度:如对待平常的后辈一样,去对待他们。不谈利益,不帮他们,只维系表面上的情分。
这个时候,你也许会说,如此态度,会不会太冷漠了呢?事实上,你看看兄弟姐妹对你孩子的态度,不也如此吗?
别人怎么对待我们的孩子,那我们也怎么对待他们的孩子。反正,有来有往就好。当然,双方没有往来,也是可以的。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