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3),唐朝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的孙子。晚唐著名诗人。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在《东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诗人强调,经书是根本,一定要打好根基,研习好经书;史书对于国家的兴亡有借鉴意义,将来经国济世,离不开阅读史书。所以,“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
除了读经典、读史书、读家集外,诗人向侄儿重点推荐了八个人,他们分别是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以及本朝的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在杜牧眼里,韩柳、李杜,是“四君子”,可以与古代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等大家媲美。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头圆筋骨紧,两眼明且光。
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行。随兄旦夕去,敛手整衣裳。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
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
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
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吾兄苦好古,学问不可量。
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
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堆钱一百屋,破散何披猖。
今虽未即死,饿冻几欲僵。参军与县尉,尘土惊劻勷。
一语不中治,笞箠身满疮。官罢得丝发,好买百树桑。
税钱未输足,得米不敢尝。愿尔闻我语,欢喜入心肠。
大明帝宫阙,杜曲我池塘。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翱翔。
总语诸小道,此诗不可忘。
读什么书?——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至日写给侄儿阿宜的。冬至日是古代重要的节日,家人往往要聚会,彼此祝福,就像今天的过年一样。诗人在这样一个重要日子,专门写一首诗给侄儿,教育、鼓励、引导侄儿读书,并对他的人生道路给予指引。
诗人在此诗中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读什么样的书?“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诗人说,杜家虽然在长安城中重要的位置有朱门旧第,但是,家中除了满屋的书外,并没有别的东西。这些书中不乏“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还有《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样的史书。除此之外,还有杜家的家集,那是杜家家传的学问。诗人说,这些家集足足有二百编,可以说凝聚了杜氏家族多少代人的心血。只要认真研读这些家集,也可以帮助侄儿成才。
诗人还强调,经书是根本,一定要打好根基,研习好经书;史书对于国家的兴亡有借鉴意义,将来经国济世,离不开阅读史书。所以,“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
除了读经典、读史书、读家集外,还有没有具体的“书单”呢?诗人还真提了出来。诗人向侄儿重点推荐了八个人,他们分别是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以及本朝的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在杜牧眼里,韩柳、李杜,是“四君子”,可以与古代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等大家媲美。
读书贵有恒——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读书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似小儿学,日就而月将。”语出《诗经·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上,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意思是,我虽然年幼初登基,聪明戒心尚缺少,但是日久月长勤学习,得积月累也能像积累光亮一样,掌握知识渐广渐深。
诗人希望侄儿能够像小儿那样学习,扎扎实实,顺其自然,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收获,每个月都有所长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接着,诗人又用通俗的诗句,提出了读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观点。“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哪怕一天只读十页纸,那么,一个月下来,读过的纸也能装一箱了。诗人告诫侄儿,读书不一定要贪快,也不要有畏难情绪。正所谓,看山跑死马。面对万卷家藏,很有可能望而生畏,所以诗人才提醒侄儿,读书不要着急,要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消化,一点一点地积累,就会聚少成多,水到渠成。
后贵有金玉必不为汝藏
阿宜的父亲虽然在官府为官,他也可以像很多官员那样为子女攒下金银财宝,但是,他必不肯那样做。因为,在诗人看来,他的兄弟是这样的人——“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白天,在其位谋其政,回到家中则以书为伴,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我们杜家看重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要掌握真学问,做一个精神饱满、富足的人。诗人举用崔昭、崔芸与李兼及其儿子的事例,来说明富贵不足侍,只有掌握了知识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