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书

作者: 诺鸫竹隐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0:42 被阅读189次

文/芒果

        有人说,一个人读不读书,一眼就能看出来。 做为教师,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读书,却又在教书,都教些“神马东西”,只有天知道了。据说,教得也还都不错,因为学生成绩也还可以,家长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又没体罚学生,又没犯法一一年年评优选先,总还可振振有词……

        可是, 以良知求心安,以耐心多培育一一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怎么个不容易,就从我的读书与教书说起吧一一

        我2002年中文本科毕业,那时,还没有这么拥拥挤挤地考研。自己也觉得“念”了这么多年的书,也“读”了一些相应的书,教高中学生,也应该够用了吧……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开始,也还算顺风顺水。凭着一股子青春朝气,热血激情,我自然是信心满满,劲头实足。

        可是,才一学期下来,感觉并不是那么回事。

        初次走上工作岗位,进入这所高级中学,也算接触社会了。有些老教师,一看就是饱学之士,却因年龄不济而被搁置不用。有些一眼就看出不过是个败絮其中的名利之徒,却炙手可热一一做个什么样的教师,得自己选择。

        我首先读了一些名师的书藉。这些名师著作里的共同的思想与精神指向,都是:语文教学必须是素质教育的典范,而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提高应试一一所有学科应试成绩的有效途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他/她自身的素质必须有足够的高度与深厚的基础。并且这种素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否则,要你对学生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绝非花拳绣腿、银样蜡枪头,)一一那要比登天还难!相反,应试教育就简单省力的多。多做题,讲题,对答案就是。真应了圈子里的一句俗话一一狗绑个大饼子,都能当语文老师。这让我明白:教育界之所以难以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而这个问题,既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也不是官方考核容易操作的事情。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只能自己去选择。而要成长为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我想,除了真诚实践,渐行渐长,第一要务,乃是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我的职业操守所必须。而指导学生去读书,则更是天经地义,义不容辞。

                   

                          温暖的旅程

        做为中文本科毕业生,我确实也接触到一些经典书籍。但有些是读进去了,有些是当年没有读进去或尚未深读的。

        首先是《红楼梦》。我把它作为枕边书。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常读常新。

        读着,我已经感受到了曹雪芹内心无比的苍凉。这苍凉当然来自于他的身世之感,更多的则来自于那些他所深爱着的,玲珑剔透又活泼生动的女孩儿 一个一个的消逝了,随着大厦的崩塌,一个一个地烟消火灭。流水落花,风流云散,剩下的是一片冰冷,一片废墟。

        那些美丽鲜活的女孩,或娇憨可爱,或伶牙俐齿,或心思缜密,或心无介蒂,或有大气量,或有小心肠,或聪敏多情,或目里空空……雪芹先生是怎么塑造出来的,那么多美丽,如在目前。

        我第一次感到了悲剧的力量。王国维说词人有忧生的,也有优世的。而曹雪芹,既忧生,又忧世。整部书,读了几遍之后,你会明白,中国的现实何以这般,渊源何在?中国的历史是怎样的走向……真的胜读十本百本的历史教科书。而深感独自承担这人生悲苦、宇宙荒凉的,不仅有屈原、贾谊、司马迁、陶渊明、陈子昂、杜甫、李煜、范仲淹、辛弃疾,更有曹雪芹。

        当你领略了这悲凉,并崇敬这些“独承”者的伟大心灵时,你的心地也会渐趋澄明,渐趋深广。从而在现实中,也会多一份放远的目光和放达的情怀一一如王国维、叶嘉莹等诸位先生评欧阳修的词:“  豪宕而又沉着 ”。

        作为北方人,读《红楼梦》,对曹雪芹的语言,我倍感亲切。全书北方语系贯通,不独人物对话,叙述语言也是地道的北方味儿。比如刘姥姥这个人物,以及对刘姥姥进荣府前家境与前因的大段铺叙,其语言的生活化、北方化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人物对话语言,更是活泼生动。如鸳鸯骂她嫂子的话,贾芸与他舅舅卜世仁的对话,王熙凤的口语风格,无不体现出曹雪芹少时江南而成年北京的个人经历。那些水色清莹、婀娜多姿的“金陵十二钗”,无不具有江南女子的美艳与清雅。即如“凤辣子”,其光彩照人的俗艳之下,也有含蓄温婉的一面。是的,我也是南方人,出了大学门至今十五年,一直在江南的一所高级中学教书。除了江南杏花春雨的洇染,更有《红楼梦》补给了我那么多的水色与温和……

        然后,是这么多年读鲁迅。我知道,鲁迅是要终生阅读的。我们家早有一套鲁迅全集。大学中文系时开始读,一直到今天,哪敢说读完了呢?鲁迅思想的深邃,语言风格的独特等等,自有学者们够深够量的研究,我更多的感觉,是鲁迅真挚的情感,温暖的情怀!

        早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就喊出过“救救孩子……”终其一生,鲁迅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就是“立人”。在他逝世前二十几天写的《立此存照(七)》里,也还在疾呼:“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于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内心,深沉冷峻的面容,全因了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不是谁都配享“民族魂”这三个大字的。他对中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入挖掘,都证明着他坚定的“立人”思想。而对于进化论的抱持,在鲁迅,我以为完全是一种态度和方法,甚至是在他深感悲愤而近于绝望于时所持的一豆灯火。“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于是,他只有“相信未来”。

        所以鲁迅对青年,是那样的真挚热心。他曾诚恳地表示:“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后来便时常用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后也还为初初上阵的青年们呐感几声,不过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整个的一本《朝花夕拾》,可以见出鲁迅心怀多少温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如果不了解现代的儿童观,不知道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就不能有“我”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绪。还记得那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的那句告语么?这是怎样的真纯!

        还有《两地书》,几个人能把那样的师生恋情通信公诸于世呢?

        还有整个一部《呐喊》及《〈呐喊〉自序》,每一篇文字,都饱含着多少深情!《狂人日记》里的发狂的“弟弟”和“被吃”的“妹妹";《药》里的华老栓及小栓、夏瑜;《故乡》里的闰土;《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一读再读,都为鲁迅深切的同情而被深深地打动。《孔乙己》中“……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别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每读至此,你的眼眶不能不满含了泪水。若在课上,把这段读给学生,怕也因哽咽而难以卒读……

          这便是我一段温暖的旅程一一读书。

          我知道,《红楼梦》和鲁迅,都应成为语文教师的终身读本。而要讲授给学生,更需要有长期的丰富的阅读积累。所以我当然要继续读下去。何况,读书,也关乎我的职业诉求与职业操守。

                      读书与教书

          我很认可前辈语文教师、学者王尚文先生的一句话:“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唯有教师自己”。这些年,我不辍于读书,除了个人的喜好,还由于我感觉到了我教学的激情与从容,更有我对学生的喜欢和学生对我的喜欢。

        在十几年的读书与教书的历程中,我体味到“讲”比“教”更从容,更灵活,也能更完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一种“互动”与“对话”的流行风。由于缺少对“互动”、“对话” 的真正理解,便成了一种模式。从而使教师的“讲”大大削弱了。学生说我讲课文总是很兴奋,有激情……这也许因了我“讲”的更自由,不大受制于课程教材,而更多的是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以一种体验式的姿态去讲,比较自然地进入文本的情境,讲出我的发现、感觉和体悟,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兴趣欲求和阅读经验。不为掌握某个知识点而讲,不为图热闹而讲一一这种讲,也是在教。而为了讲得更完整而不致“碎片化",紧要处,我还用听写、板书、投影、多媒体等方式,要求学生做笔记。且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成作文或读书随笔,因此有了学生与我的“互动”与“对话”,而我对学生随笔的“批阅”,也绝非一般的评语,而是师生的一次深度交流。不少学生把这样的随笔珍藏许久,毕业很多年,见面的话题,常是我如何批阅他们的随笔和读书笔记。

        这些,都是我读书的结果。在讲《前方》之前,我已读过大量的曹文轩的作品,并对“精神家园”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认识悖论中,我讲给学生我的体悟:人,不是光靠吃米活着的。对物质家园、现实环境的超越,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人类文明领域永恒主题。在讲《我与地坛》时,我把几年前我就这篇散文所写的读书笔记略加整理,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史铁生这篇散文的震撼进一步升级,从而更深地体味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长篇散文。它发表时,为什么有作家、批评家仿照当年茅盾说《从文自传》的话:“这一年有《我与地坛》发表,文坛就不算荒芜"?

               

            指导阅读,发掘潜能

      记得何其芳先生的诗《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里,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于阅读中,我受到感动,甚或震动,且觉得适宜学生阅读的好的作品,都尽量的推荐给他们。比如一些上好的刊物,如《收获》、《天涯》、《随笔》、《读书》等。在已不满足于什么“心灵鸡汤”,什么“励志小语"之后,读到这些,学生们确实感到原来所读,真的太小儿科了,简直是上当受骗。我欣喜于学生如此的觉悟。一段时间之后,我又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读得进去,甚或痴迷,大多是好书。后来,真的出现了让我吃惊的事情。一个高一学生把初中时读过不知几遍的《盗梦空间》又读一遍之后,竟写出了一篇几千字的读书笔记!而且那灵动飞扬的文字,如诗如哲的阐释,让我惊叹不已一一经考证,完全是个人亲笔所为。我于她的笔记上大加赞赏。而她也意外于这样内容的阅读,也会让老师大加肯定。从此,不论是读,还是写,都有了长足的进取,并且真的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大进步。后来这个学生一见到我,就诉说她又读了哪些哪些让她痴迷的书,并对自己学业的长进及我对她的鼓劲欣幸不已。

        而更让我吃惊的是,还有一位高一女同学反复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已有二年,之后,居然前后写出了两篇一共近万字的读书随笔。而且文字之畅,思考之深,即便是也读过这本书的我,也不敢说见解及分析阐释,比她更透彻…… 在我感动于作家的作品伟大到可以让一个高中女生如此阅读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叹:我们的学生,阅读潜力实在是太大了!而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她们不过是个孩子。起初我还不提倡他/她们去读这样的作品,因为那里边有许多成人化的涉性描写。可是没想到,这“孩子”却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流畅自如地从故事情节上,人物刻划上以及思想的深度上,剖析得顺风顺水,桃红李白。我承认我遇到了天才。我更承认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这样的天分。也正因此,教师的引导、发现是多么重要!这是做教师的天职。这也应该是合了鲁迅先生“立人”的主张的。

        以上,即是我的读书与教书。包括了我的感动与我学生的感动。我想,我们都会继续读下去,不会止息。因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必要。

     

相关文章

  • 读书与教书

    文/芒果 有人说,一个人读不读书,一眼就能看出来。 做为教师,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读书,却又在教书,...

  • 读书与教书

    仅仅是上了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突然就对沈括产生了兴趣…… 为了满足好奇的心思, 原本打算浏览一下梭罗...

  • 教书 读书

    今天我以全中国中小学教师中读书最多的人,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冷玉斌...

  • 教书,读书…

    今天读到冷老师关于洛克理论和著作的解读,姑且不论冷老师对洛克教育理念的认同,我只想就一个小细节来聊聊。他在其中说到...

  • 不会读无以写

    教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而读书与写字是教书这一根本任务得以完成的最有效支撑。而读书尤其更是基础,只有有效读,才能逐渐...

  • 享受书香生活

    仿佛自己命中注定与书有缘,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书。可能因为自己是个教书的,教书的一定得是个读书人! 读书人是一种身份,...

  • 思想杂谈‖教书之人何以不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

  • 《我这样做老师》

    读书时长:20分钟 读书内容:《我为什么愿意教书》 主要讲了魏书生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被分配到农村教书,从教书中感受...

  • 读书,是一种习惯

    读书,是一种习惯 近两年,我开始了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的日子。以前,是光教书不读书,也没觉得浪费光阴,因为...

  • 晨间日记

    过有规律的生活,教书,读书,育儿,成长。加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与教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jp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