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觉得下属不按自己经验做事,老是担心过程会出错;同样在面对上级领导的时候,也会因为上级强制要求按他们认为“对”的方式做事,而产生分歧和矛盾。
那么,是领导认为的所谓“对的方式”重要,还是最终“结果是好的”更重要,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领导们高高在上,总以为他们的判断就是结论,对下属所发的怒气能压过其他不愉快的感觉——比如失望、不安、焦虑。
“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但这种摆脱仅仅是暂时的。所以每当生气的时候,需要清醒的认识到:
生气的原因,不是想像的或看到的那样,还有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隐藏真实的情绪背后的——未被尊重或失去掌控的感觉。
有时候,需要不断的提醒:
意见并不一定都是对的,真相有许多个。
留出空间,让对方说话,允许不同的阐释。
可以不认同但要尽可能接受不同。
当这种情绪来临时,需要多问几个问题: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这些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它们是怎么来的?
✔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比如,我在工作中曾经会被扣上了“官僚”、“免责”等的标签,肯定是因为对做事的方式或汇报的方式产生了一些误会,才会有双方不良情绪的表达,表现出上下级沟通方式的不畅。
✔招采部门是一个组织协调部门,过程会联合工程、设计、成本各部门共同推进定标事项的达成。同时因为跟这些部门是平级的,在协调力度是不够的情况下,其他部门在给到的资源不足、或者有误时,需要在协调会上提出来(偶尔几次都可以解决,而反复发生类似的问题,是需要上会的)。
✔可能在协调会上就事论事提出的要求多了一些,不免得罪其他部门的人。此时需要背后的领导出来支持。
✔如果这些领导不支持,还把你提出的需求理解为“免责”、“官僚”就产生了误解。误解可能是因为不懂专业,也可能是偏见。
通过这个事例也可以分析下自己的情绪:
✔我想要什么?
想要公平公正。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其实没有误会,但希望有一个能发声的平台。
✔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被误解而引发的怒火是真实的。
✔这些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它们是怎么来的?
因这些事不是个案,时不时会有发生。来源大同小异,都是因为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如果反复发生,说明环境的恶劣,需要考虑取舍。
读完脱不花《沟通的方法》后,学习并掌握了少许沟通畅通的好办法。但沟通始终是双向的,如果一方在不停的向前走,另一方不停的往后退,沟通的桥梁建立不起来,也是枉然。
争对错永远不是重点,建立沟通的桥梁后能达成共识才是重点。如果你伸出的“沟通之手”一直没有回应,那么只剩另一条路可以走。
毕淑敏说:舍弃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却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们压榨,于他们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