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经济学原理》的第2章,这一章告诉了我们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现状,里面展示了两个模型,非常有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6296/1153bf737d26e79a.jpg)
经济学之所以是科学,他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来的,也就是观察,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和进一步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正确的假设。因为对于经济学来说,它不像生物科学等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他只能通过对相关事件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但现实社会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单一或少量因素就可以决定的,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建立假设的时候,如果我们真的要去尝试考虑所有因素,会导致整个研究失败,因为我们无法为每一项因素定量,所以在一般的状态下我们会选择的是将相对不重要的因素忽略不计而专注于一个到两个我们重点需要研究的变量。
比如对于日常买菜,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一定区域内居民某一时间段在买菜支出情况的话,其实相对来说我们可能会忽略掉工资水平,天气情况,菜品的供应情况等等,而专注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比如在横向上,居民对于不同超市的选择,在纵向上可以是同一超市历年同期的消费情况。
而这一点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经济学也是研究自己家庭内部一些情况的手段,所以类似于这样子的建立假设的方式在自己家庭内部其实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我们可以比较历年同期的消费情况,特别是对于物业费、油费、孩子学费等等这一种支出,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家庭费用支出情况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
书里展示了两个模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叫做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书中所采用的例子是生产汽车和电脑的数量组合。在曲线内的这些点A、B、D、E、F其实都是可能获得的生产组合,比如说如果在a点,我可以生产出2200台电脑和600辆汽车,而同样的经济状态下,如果我选择b点,那也就是生产了2000台电脑和700辆汽车。唯一的区别在于,在曲线上的4个点是有效的,而在曲线外的这个D点是无效的,因为它没有使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点C则是无法实现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点c的话,就必须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或者是经济实力得到提升,让曲线出现移动才有可能实现。
这个条曲线放到我们的家庭里来的话,其实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一定阶段内,我们家庭所拥有的存款或者说是生产能力是其实真的是固定的,那么如果说我们可以客观分析自己的实际实力,打造出这样的曲线,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在当下我们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
而且在这张图里面展示出来的,其实就是昨天看的第1章里面所提到的机会成本,以及对于相关资源的权衡取舍,真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判断力。
但对于这本书来说,这一些只是我们所参考使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通过掌握这些工具,去正确的理解当下的经济状况,然后为自己为家庭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如果想要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话,我们就必须要让自己拥有正确的观点。
而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通常情况下有两种观点表述方式:
第1种,实证表述,年轻人啃老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变差。
第2种,规范表述,我们必须鼓励年轻人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才能使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
对于第1种表述来说,他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对于第2种表述来说,他则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两种不同的表述,所需要的证明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第1种,我们必须要收集各种样本,以证明那些啃老的年轻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确实是在逐步变差。而对于第2种来说,我们则需要收集正反双方案例,有赡养老人的和没有赡养老人的以及他们如何赡养老人的,通过综合样本的比较才能够证明我们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这给我的一个提示是,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时,我们是否能够准确的去判断这个到底是在描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我们需要证明这句话对或者错,到底是需要用什么样子的方式才可以去证明?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我们对于表述的错误理解和不论证,才导致了很多争吵的发生。
看完这一章,我发现如果要真的按照经济学家的方式去思考,首先要保持的就是,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思考方式,面对任何一种表述都要主动思考这句话,到底在说的是什么?如何证明以及是否能够提出反例?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会忽略一些东西,或许是因为在当下这个问题中这个变量并不重要,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遗忘。
同时其实真的不用迷恋正确性这件事,因为正确有的时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立场不同时间段不同事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即使是再正确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问题的外部性都有可能在做到正确影响的同时产生不良后果。
比如对于安全带这件事,汽车上出现了安全带这一装置之后,确实是对司机产生了极好的影响,保证了司机生命的安全性,但与此同时,因为自身安全性的提高,即使导致了一小部分的司机有了侥幸心理或者说是粗心的状态,因此所带来的结果是行人伤害率的提高,因此再正确的决定,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影响。
仔细想想,这一章或许我还得从头再来一遍,因为如果想要研究一项东西,在最初的方法论阶段就不够扎实的话,其实是会导致后续整个学习过程跑偏。
而且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间,真的体会到了多看书的好处,所以等这本教材啃完了,其他心理学等相关的教材,也要好好的去学一学,武器越多,看问题的角度越多,其实对自己也好,对周围的人也好,都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