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R说她的一位异性朋友周六要去外地和导师见个面,去之前让家里给准备了3万块钱,送礼的时候用。
这位男生是前一段时间P给她介绍的对象,见面后两人也算是看对眼了,目前正在热聊中。这位男生读的是医学专业,现在研三,打算来年读博士。据R说他专业论文已经写了好几篇,实习期内光论文就拿到5万元的奖励,是位名副其实的潜力股。可惜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不是名校毕业,以硕士学历就业的话,很难进入好的三甲医院,尤其是在省会城市,所以他打算读博。从去年开始他就开始筹备,提前联系博导,但是这位博导太抢手,而且每年只带一位学生,所以尽管已经发表了几篇论文,凭他不是名校毕业这一点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今好不容易博导给了一点机会,他打算提前跟博导见个面,顺便送点礼,疏通一下。
在这之前,他问了他的实习主任,送多少钱合适,主任建议是一万左右即可。处于保险起见,他让家里给准备了三万。
三万块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但也能拿的出来。因为之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尽管有了主任的建议,他还是有点忐忑,担心送的少了起不了作用,把事情搞砸,送的多了又怕浪费,有点纠结,于是他跟R聊天的时候就咨询了一下R的意见,R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问我觉得多少合适。
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自然不能给R提供参考意见,这没有个标准可供参考,送的多少都会纠结。
我建议R保留意见,不要乱出注意,不然很容易引火烧身。再者,她和这位男生关系还没有熟到一定程度,哪怕参考意见也不晚提供,万一他受到干扰,做出错误判断,会怪罪到R身上。R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很赞同我的看法。
突然发现,送礼这一行为也开始渗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以前总觉得送礼这件事还离我们很远。即便很近,那也是父母们操心的事,现在才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已经很普遍了。
没有送礼之前,总觉得送多送少看个人意愿和视情况而定就行,等到用的时候才发现,里面可是有着大学问。
前两天,R说要去看一个朋友,顺便给她带些礼物。于是就买了一些土特产来。
买过来后,我很吃惊,这个礼品在这个很常见,只不过我平时没有买过,我没有见过或听说过身边的人用它做礼品的。我把我的疑问提了出来,R给我科普了一下关于这个产品的知识。
R说这个产品是我们省的特产,产地源自省会周边的一个城市,目前这个产品不但在我们省内,而且省外都有连锁店,产品做得非常好,现在很多人送礼都送这个,价格、档次都很合适,也很实用,而且也拿的出手。
我认真听完,觉得在送礼上被科普了一下,觉得很受用。也突然发现,R在这一块比我懂得多,也可能是家庭背景的不同,父母的身份不同,所以接触的人和事也不一样,反应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就是大家的对同一事物的了解和认知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