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中华文学读书
《论语•子罕篇》|| 叩其两端

《论语•子罕篇》|| 叩其两端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22:24 被阅读0次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意: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我从首尾两头开始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问题就不解自明了。”


孔子保持他的谦虚本性,不只认为自己非圣人,非生而知之,这里干脆否认自己的多识了。盖因世间万物成事发展和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人会对所有的事情都精通都内行。世界如此之大,有限的生命与精力想要弄清这浩瀚宇宙的奥妙实在是穷其终身也难以做到的事情。

越是学识丰富之人更容易认清自己的无知,反而是那些半瓶子晃荡的人自足自满于这半瓶子的水平。孔子说自己没有知识,正是他永不满足的精神在起作用,学无止境,而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怀着谦虚谨慎的心态看到世间万物身上的可学之处。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什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也就是现在的空杯心态,只有虚怀若谷,不因本来就有的学识自满自足,特别是对于未知领域,不受已有的知识所影响,而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去分析研究事情的本质。

怎么研究呢?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之,根据发问人提出问题的枝叶末梢来追索事情的本来面目,从事情发生的首尾、正反、本末来分析探索。

很多时候,发问人也未必会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如同写文时我能清晰地明了自己的文章有问题,不顺畅,但是问题在哪儿、为什么不顺,其实是迷茫的。学生学习的状态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想不通这道题错在哪儿,为什么如此解答。

想必那迷茫的乡人同我同学生一样,知道有问题要问,但未必能清楚地描绘出具体的问题。孔子充分发挥了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一步步引导对方从各方面把问题表述出来,在这过程中可能中就一步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明白了该如何去做。

填鸭式教学只会教人死搬硬套,遇到变化遇到不同,还是无法灵活运用。而把心灵放空,纯粹用启发式教育,引发自主解决问题的动力与方法,用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你自身的问题。

因而钱穆评解本章,“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

“有若无,实若虚”。只有处于空杯状态,才会接纳容收更多的知识与智慧。而要有所得,必须是自己想通了开悟了才会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而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很重要,不要拿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对自己不熟知的事情下定论,了解事情的根本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罕篇》|| 叩其两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rm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