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吟诵读书读书笔记
音韵学中的声、韵、调——《语文常谈》读书笔记(2)

音韵学中的声、韵、调——《语文常谈》读书笔记(2)

作者: 乐乐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05-16 17:13 被阅读111次

乐乐老师/文

有一种有趣的游戏叫做绕口令,又叫急口令,古时候经常作为酒席上的酒令。在设计绕口令的时候,通常都考虑“双声”和“叠韵”(或者是“准双声”和“准叠韵”)的字,有的难度比较低的,只是穿插一些声母或者韵母相同的字。例如,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不”、“葡”、“皮”三个字声母要么是“b”要么是“p”,“萄”、“倒”、“吐”三个字的声母要么是“d”要么是“t”,都很容易混淆;而“不”、“葡”、“吐”三个字的韵母都是“u”,“萄”、“倒”两个字的韵母都是“ao”。

什么叫做双声、叠韵呢?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就是两个字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古人很早就发现汉语字音极容易发生双声、叠韵的关系,因而在语言中加以利用,例如“联绵字”留恋、流离、辗转、颠倒、逍遥、猖狂、绸缪、蹉跎等。

中国的音韵学开始于六朝(后三国时代),但是汉字不是表音的文字,不能看见字形就读出字音来,因此有注音的需要。从古至今,注音的方法有:

  1. 直音法。也就是用一个字的音,标注另一个字的音,例如,骧(读香)。这种标注的缺点很明显:如果括号里字也不认识,那么外面的就不知道是什么音了。

  2. 反切法。魏晋时代,人们开始用两个字来注一个字的音,例如,光(姑汪切),也就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但是这种方法也需要认识基础的一千多个字。

  3. 拼音法。 用21个声母、3个韵头、6个韵腹、5个韵尾和4个声调来标注字音,这种方法现代人都很熟悉了。

字音有三个要素:声、韵、调。

  • “声”,既指声母,又指声调。

  • “韵”,可指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含声调;也可指诗韵,是含声调的。

  • “调”,指的就是声调。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这里要注意,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古代的“平”现代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上”就是现代的“上声”,“去”就是现代的“去声”,而古代的“入”现代已经没有了,被分别掺入其它几种声调中去了。

声调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非常重要。从远处听人说话,首先分辨不清的是声母,其次是韵母,最后只剩下声调还能辨别。

弄清声、韵、调的概念,是了解古典文学中许多现象的必要条件。例如,律诗总是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词的用韵变化就很多了。比如温庭筠的《酒泉子》: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全词10句,除了第3句和第8句不用韵之外,第1、5、10句为“ao”韵,第2、4句为“ang”韵,第6、7、9句为“uo(o)”韵。

待到元曲,用韵又归于简单,又一套曲子一韵到底了。

相关文章

  • 音韵学中的声、韵、调——《语文常谈》读书笔记(2)

    乐乐老师/文 有一种有趣的游戏叫做绕口令,又叫急口令,古时候经常作为酒席上的酒令。在设计绕口令的时候,通常都考虑“...

  • 声韵分析的步骤

    徐健顺讲课笔记 一、声韵分析 汉诗文的声音的意义,不仅仅是声、韵、调这些。声、韵、调还可称为“语音”,其他很多已经...

  • 《语文常谈》

    读完了语言学大师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薄薄的一本小书,两百页,没有学术没有理论,全是日常生活中涉及语言运用的琐事,...

  • 什么是十三辙?

    什么是十三辙? 十三辙韵表简述-十三辙的分类 音韵学中的一种韵部。音韵不论对作诗、填词、作曲都是必不可少的学...

  • 今日所学

    语文上学歌我爱学语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站如松日月水火对韵歌咏鹅小兔子乖乖拼音四声调数学分成法合成法。∴

  • 【越调·寨儿令】

    【越调·寨儿令】曲谱: 中仄平(韵)。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平仄平(韵可上)。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

  • 《八声甘州二首》

    《八声甘州》 《碧鸡漫志》:“《甘州》,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

  • 《曲玉管·云收雨歇》

    2柳永体【曲玉管】翻声双调105字2叶韵7双仄韵,词林正韵第11部。 云收雨歇,幕挂长虹,翠竹吟风玉殿清。 冬初秋...

  • 《曲玉管·枯岭瘦峰》

    3柳永体【曲玉管】翻声双调105字2叶韵7单平韵,词林正韵第11部。 枯岭瘦峰,缭烟漫雾,冬来秋去肃风劲。 只因江...

  • 《待香金童·平湖柳瘦》

    2标准体【侍香金童】翻声双调65字8平韵,词林正韵12部。 平湖柳瘦,浮云冷暮秋,望江流似带绕青洲。 高楼玉柱钩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音韵学中的声、韵、调——《语文常谈》读书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vb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