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老师/文

有一种有趣的游戏叫做绕口令,又叫急口令,古时候经常作为酒席上的酒令。在设计绕口令的时候,通常都考虑“双声”和“叠韵”(或者是“准双声”和“准叠韵”)的字,有的难度比较低的,只是穿插一些声母或者韵母相同的字。例如,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不”、“葡”、“皮”三个字声母要么是“b”要么是“p”,“萄”、“倒”、“吐”三个字的声母要么是“d”要么是“t”,都很容易混淆;而“不”、“葡”、“吐”三个字的韵母都是“u”,“萄”、“倒”两个字的韵母都是“ao”。
什么叫做双声、叠韵呢?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就是两个字的韵母和声调都相同。古人很早就发现汉语字音极容易发生双声、叠韵的关系,因而在语言中加以利用,例如“联绵字”留恋、流离、辗转、颠倒、逍遥、猖狂、绸缪、蹉跎等。
中国的音韵学开始于六朝(后三国时代),但是汉字不是表音的文字,不能看见字形就读出字音来,因此有注音的需要。从古至今,注音的方法有:
-
直音法。也就是用一个字的音,标注另一个字的音,例如,骧(读香)。这种标注的缺点很明显:如果括号里字也不认识,那么外面的就不知道是什么音了。
-
反切法。魏晋时代,人们开始用两个字来注一个字的音,例如,光(姑汪切),也就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但是这种方法也需要认识基础的一千多个字。
-
拼音法。 用21个声母、3个韵头、6个韵腹、5个韵尾和4个声调来标注字音,这种方法现代人都很熟悉了。
字音有三个要素:声、韵、调。
-
“声”,既指声母,又指声调。
-
“韵”,可指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含声调;也可指诗韵,是含声调的。
-
“调”,指的就是声调。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这里要注意,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古代的“平”现代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上”就是现代的“上声”,“去”就是现代的“去声”,而古代的“入”现代已经没有了,被分别掺入其它几种声调中去了。
声调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非常重要。从远处听人说话,首先分辨不清的是声母,其次是韵母,最后只剩下声调还能辨别。

弄清声、韵、调的概念,是了解古典文学中许多现象的必要条件。例如,律诗总是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而词的用韵变化就很多了。比如温庭筠的《酒泉子》: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全词10句,除了第3句和第8句不用韵之外,第1、5、10句为“ao”韵,第2、4句为“ang”韵,第6、7、9句为“uo(o)”韵。
待到元曲,用韵又归于简单,又一套曲子一韵到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