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107537/06792b68a58e66b2.jpg)
小时候,我总觉得老爸很牛。他是我们班同学家长中学历最高,职称最高,工资最高,常年在外设计勘探水利工程,是个了不起的高级工程师。但我越长大越发现,他的一辈子比平常人活得更为“糟糕”和“倒霉”。
老爸自幼凡事用尽努力,却远远不如平常人得到的多。或许可以说,老爸是个直肠子,不会来事,不会巴结,所以事事不如意,从感情到事业。可是老爸一直努力工作到73岁才真正退休,他经手的工程质量绝对优质,不掺半点虚假,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用童话的思维解释老爸的命运——他生来就是为了到世界上历险的。他像《伏伦盖尔船长历险记》中的船长,出发时,才发现他精心订做好的“胜利号”,被船家把金光闪闪的字母钉反了,于是变成“倒霉号”!来不及更改了,伏伦盖尔船长只好驾驶“倒霉号”开始环球旅行……一路危险重重,船长和船员乐观豁达,巧妙化险为夷,最终回到起点,完成了伟大的环球历险记。船长退休了,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地理老师。当他回味年轻时的历险,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老爸给我讲过的无数历险记,其实也是这样的感觉:我经历了,所以值得!
在养老院里,就算大白天,老爸也安详地闭着眼睛,像尊睡佛。即使患了失智症已到晚期失语,当我问他,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姓名,老家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老爸的故事很长。他出生于1933年,距今已90年。他3岁时,祖母生了二叔,而祖父随兄弟一起去了印尼打工拼搏。于是他由曾外婆帮助抚养到6岁。
曾外婆是个慈爱的人,性格温和。当时家里贫穷,仅有一间厅房可供居住,另有一间灶房可供做饭吃饭。大舅公在上海给外国人的店铺当店员,二舅公和三舅公只能夜里到房子较宽的亲戚家“打帮铺”睡,也就是共铺。曾外婆哄他睡觉常常唱歌谣:“月光光照厅堂,姑姑煮饭妈哄孙;月光光照厅堂,嫂啦织布妈皴糠……”“真鸟仔,抖抖翅,今旦伊妈过生日……”外婆一家常年缺粮,只能吃番薯米饭,也就是农民在山上自己开荒种地瓜,加工成番薯米(即晒干的薯丝),煮饭时大米抓一把,其余都是番薯米。外婆特别疼老爸,总是喊他“我仔”“我命”,怕他吃不饱,就在一颗鸡蛋头上打一个小孔,灌半壳洗净的大米,放在番薯米中一起煮熟,捞出蛋壳,打出米饭,倒在碗里有半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够幼年的老爸吃饱了。二个舅公劳动之余常常带他下河游泳摸鱼,上山打鸟抓蛇,每天玩耍得无忧无虑。这段儿时岁月,或许是老爸辛苦一生被长辈疼爱的最美时光了。老爸6岁,要上小学了,哭着不肯离开曾外婆,被舅公以买好吃的名义骗回家来。
曾祖父早年贫穷寒苦至极,睡觉只能枕着石头。这一年因三个儿子去印尼经商,家境富裕盖起了新房子,被同村人嫉妒而告黑状,被抓入狱。他受了这等奇耻大辱,九天后出狱,已经发疯,不吃不喝,绝食而死。曾祖父一直非常宠爱老爸这个孙子,有好吃的总是先喂给他。他含冤而死,老爸哭得非常伤心。
老爸在村中祠堂里设的正式小学上到二年级,他发现自己看不清楚黑板,又不敢和老师说。班主任林老师发现他是远视眼后,把他调到前面第一排坐。他对功课非常认真,特别喜欢上学,和高年级的堂姐比背诵功课,老爸赢了。每天上课间操,全体师生要一起背诵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许多年后,老爸还能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满脸笑容。
曾外婆在这一年冬天生病了,老爸随祖母买了好吃的去探望,老人家说自己只是感冒了。没想到三天后曾外婆去世了,老爸再一次痛哭着去送别亲人。
老爸上完二年级,学校停课了。这一年是1941年,正在抗战时期。校方不愿用日语教授孩子们,老师们辞职走了。老爸被祖父送到私塾,由一位前清秀才陈老先生教授一年古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是老爸的童年功课,因为押韵上口,记得很牢。到他八十多岁逐渐失去记忆后,还能跟着我和妹妹一起背诵开头的几句。
老爸9岁失学,开始参加家庭中的农业劳动。祖父让他独立负责养鸭子增添家庭收入。老爸变成鸭司令,每天清早用一根竹竿把一群鸭子们赶到广阔的田野里,赶到小河边,去自由觅食。无论日晒雨淋挨冻挨饿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预料不到台风哪天哪刻。夜半台风一刮,辛苦照顾了半年的鸭子跑光了一大半。老爸还是个儿童,夜半醒来无论如何也拢不住受惊的鸭子们。风里来雨里去,他连续养鸭子三年,白天放鸭子,晚上在鸭棚边值班守护鸭子。四季打赤脚,但到了冬天,老爸脚后跟裂开深深的血口子,痛得钻心。因战乱年头,天灾人祸不断,养鸭三年都没有得到收益。
老爸11岁,祖父送他去附近村庄的线面作坊里当学徒。作坊里用水量大,十几担水都由他去河边担回,做各种杂事之外,还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线面。一日三餐吃师傅一家的残羹冷炙,半夜2点就要起床揉面。师傅保留手艺的核心秘密,不愿意教给徒弟,不会偷艺的老爸始终没有完全学会线面手艺。2年后线面作坊倒闭,老爸回家了。
祖父从印尼回来买了6亩好地,家里又有自己的新房子,日子应该好好过了。但他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得不抽鸦片止痛,他发病痛苦而无心精耕细作,年年收成不好,一家人口粮艰难。老爸13岁,作为长子开始挑起独立务农振兴家业的担子,他下决心拯救家计。每天早晨4点,天不亮,他就起床走很远的路,捡傍晚的牛回家路上拉下的粪便,捡够一筐背回来。家里做饭烧水的柴火,也是老爸一早上山去砍,沉甸甸地担回家来。下地劳动,这个小个子少年比大人都用心,因祖父脾气暴躁,老爸便向有经验的其他叔伯学习种地。老爸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辛苦劳动,振兴家业,看着使足肥力的水稻绿油油的,心里乐开花,幻想水稻丰收,一家吃上饱饭。无奈祖父为了维持生计,为了维持抽鸦片止痛,借了高利贷,6亩地或卖或押,老爸辛苦耕作的水稻全都落入债主手中。年三十晚上债主挤破门,高利贷利滚利,无法还清。少年老爸急在心里,没有别的办法,唯有更加勤奋地劳作。
为了让庄稼长得好,老爸跟着叔伯天没亮就划船走水路,去福州市区收买居民马桶里的粪便,回来给庄稼施肥。为了赚工钱,老爸年仅13岁挑着100斤大米从早晨4点出发,顶着烈日,走了80华里到渔溪小镇。累极了,吃了饭在天台上倒头就睡。夜里台风来了,他睡在天台上没有遮挡,被暴风雨淋得透湿,居然没有惊醒;他的叔叔跑上天台使劲喊他使劲推他,他都没有醒,只好把他背下楼去。为了赚到一点盐补贴家用,他跟着舅舅,担着100斤私盐,跟着一群私盐贩子夜半打着火把,翻越高山。老爸用尽心力,家计仍是贫穷。祖母又添了三叔和大姑。
当时同族本家的一位妇女,男人去台湾打工,同村恶霸贪图她的美色企图强奸她,妇女拼命呼救。祖父闻声而起,冲出去救人,被恶霸报复打成重伤,卧床不起。
1949年,老爸16岁时,解放军南下就要解放全中国了,国民党军队跑光了。老爸和村里的年轻人夜半拆了路边长期停驻的国民党大炮卖废铁,换回来100斤大米。这一年,祖父去世,年仅45岁。三个月后,遗腹子二姑出生。老爸这个未成年人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解放军南下进村,衣不解带地睡在百姓屋檐下,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老爸清晨四点起床去积肥,走到街上吓一跳,解放军良好的军纪给老爸留下了深刻印象。村里的土改开始了,放高利贷的地主们偷偷来找老爸,撕毁契约,并深夜担来大米赔罪。老爸一家终于从高利贷利滚利的深渊里爬上来了。
解放后,新生活开始了。老爸白天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去夜校补习小学文化,闽二中招初中生。这一年他已经19岁,在农村是可以娶媳妇的年龄了。他太向往知识文化了,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算上读古文的一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夜校补习,他居然考中了初中。此刻家境贫寒,除了小他三岁的二叔已经能够承担全劳力,三叔13岁、大姑6岁、二姑3岁,一个比一个小。二叔支持老爸读书,他觉得读书能够有一条更好的谋生之路,让全家脱离苦海。
学校离家远,老爸需要住校,学费食宿费又怎么办?家里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学校教务林老师了解他的情况,给他申请到困难学生的补助,还帮助他联系食堂,让他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种菜卖给食堂,生活费就有了。于是年少的同学们下课玩耍,而老爸去服侍菜地,浇水施肥,他比谁都认真学习,成绩优秀。到了周末,老爸要赶回家和二叔一起下地劳动,给家里担够水,砍够柴,干够活才能安心读书。
一天晚上刮起台风,老爸作为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特别警醒,从宿舍跳起来顶着台风奔到学校,把所有窗户都关上了。校长、教务处的老师急急忙忙赶来,看到这一切感动极了,召开全校表扬大会,让全体同学向老爸学习“爱护学校财产,临危不惧”的精神,老爸又害羞又欢喜。初三毕业了,当时本地还未设高中。老爸被福州农校录取了。他却因为回家务农,错过了重要的通知书,错过了一次上中专包分配留在福州的极好机会。
21岁的老爸回到村里,因初中学历而有文化当了村会计,继续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率民工队去参加建设飞机场,住宿期间因为留意到同屋的一位民工呼吸停止,急忙去找医生来抢救而救人一命。3年过去了,他总是闷闷不乐,觉得读书上进的理想没有实现。这时闽二中有了高中部,开始招生。老爸又心动了,复习功课去赴考,考上了高中。依然像从前一样,教务处的林老师看见他回来读书,很高兴,继续照顾他,给他困难生补助,还让他继续给学校食堂种菜维持生计,老爸当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他继续勤工俭学努力读书3年,终于在26岁这一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当时叫华东水利学院,后改名河海大学。
儿子去千里之外上重点大学,好事一桩却愁坏了祖母。老爸此刻已经信心十足,叫上要好同学整个暑假参与修公路,在酷暑烈日下苦干,拿到两个月工钱,高高兴兴回家告诉祖母:“阿母不用愁,我有钱买车票了。”祖母很心酸,家里衣服全部都缝缝补补,完整衣服鞋袜只有一套,找不到第二套,更没有钱去买新衣裤。老爸安慰祖母说没事,有一套完整衣服出门上学已经足够了。
他生平第一次从福州坐火车到达南京,进入日思夜想的高等学府——华东水利学院,后来改名河海大学。老爸自小就在水田里辛苦耕作,经历过天旱无雨的焦灼 。他的理想是:“我愿意终身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造福百姓!”这是他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与艰难,油然而生的愿望!(待续)
2022.4.23于医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