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差不多两周的零碎时间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洗澡》,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感受。保持着一贯的谈哪算哪,毕竟是自己的笔记,情感最重要了。
《洗澡》‖澡已完,人可净?杨绛先生是我近两年来才结识的“宝藏”,说起来是有些晚了,但最终还是遇上了,那还不算是太晚。
杨绛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较之于那个风风火火年代里的其他作家,她一直是以一种清清淡淡、和和气气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无论前方面临的是什么,不论是否动荡混乱,她的文风始终不尖刻锋利、也不晦涩难懂,这股骨子里透出的优雅总是不紧不慢的如影随形着。这大概也是她特别着的地方吧。
老实说,我是在一读完钱老的《围城》以后立马开启《洗澡》的,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钟书先生犀利行文的影响,在初读这本书时,我的心里是有落差的。这种落差不是说杨绛先生写的文不好,而是过于平淡的叙事似乎并不总是适合每种心情。人有七情六欲,或许也正因如此,所以有时也爱看点波涛起伏的东西。而比之钟书先生精致而充满灵性的文笔,杨绛先生总给我一种平淡中的压抑。如果说把两位先生的文字比作画作,那钟书先生一定是西方肆意挥洒的油画作品,而杨绛先生则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样式——用色单一但意境深厚。
这是一个寂静的灵魂,是受时间灼洗而成的处事情操。
《洗澡》这本书大致描绘了解放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现状。知识分子是有圈的,或是为了信仰、或是为了糊口,但终究汇聚一堂。人多了,故事也就来了。
本书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展开的剧情,而剧情的正式铺张,也正是从余楠这个出国不成无奈“讨饭”的少年“天才”开始的。余楠始终是以线索人物的角色设定出现的,作者对此着墨不多,但从开篇第一章起,余楠的形象基本已经定调了——不折不扣的势利小人。他小气,他圆滑,他浮躁,他风流,他思想不正,可世界终究是不公的,还就是这样一个成年方仲永(将他比做方仲永,也许过分了,而我只是想说明成年后的他不精研究,混混度日,未曾配的上这份年少的聪明才智。)一个时时令人心生厌恶之人,却总是获得比他人多一斗米的酬报。大概这就是人生,就是官场,也是作者想让我们了解的形形色色。也许是为了让时代的善恶达到平衡,又或者是为了加深这种处于时代交替处的女人的悲剧性,像宛英这样真实善良的好女人偏偏给她安排上了一个余楠这样的虚伪假面之人。于此婚姻,就像围城,可谓之不幸;但从另一方面看来,生活本就是圈子里兜圈子,而处于围城之中虽然无法领略外部风光,可内部却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不堪的,至少她遇见了姚太太一家。这无关于爱情,却也在迷乱风尘中等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真心的交互。在长久的压抑中能够有一人谈天说地,也算是心有栖息之地了。
封闭而呆滞的社会里,终日空缺着的人始终需要一个倾泻口,去借口穿透他人的生活以丰富自己的人生。许杜姚三人的感情纠葛就这样适时的出现,成为了广大看客的一点盘中鱼肉。
有人说,许彦成和杜丽琳的相识本来就是一场戏剧性的错误,而许姚二人的结合才应该是爱情该有的模样——许姚的爱情是纯洁的精神恋爱。叙说到这里,心里的情感很复杂,如果说起来有什么外在的表现形式,那就是我感受到我的眉毛……不自觉的拧了一下。
细说起来,许彦成和杜丽琳的结合的确就无关爱情。在对许杜二人结合之前的单方追逐时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但其实我可以理解许彦成在这久久的相处之中对杜没有任何感情,但他对于姚小姐的感情我并不赞成像他内心所信仰的那样纯洁。
如果说两个成年人的结合只需要真诚这似乎显得太过于幼稚了。但正是这样直白浅薄的理由促成了许杜二人的婚姻、促成了蜜月、也紧接着诞生了婚姻的结晶。我不知道怎样去形容这种婚姻的意义,表面上披挂着自由恋爱的幌子而内囊里依旧续着旧式婚姻的里子。是自由的,却是没有感情的,是没有感情的,却又做了情感之中的事情。这很朦胧,很纠结,很悲息。假如把他们的婚姻只看成一场试水,那么在没有杜丽琳的临门一脚,许彦成也并不会这么早的知道真正的爱情该是什么模样。
为了姚小姐他愿意放弃自己多年相依相偎的妻子,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羞怯的问题。是杜丽琳的出现让他明白了成年人世界什么叫做毫无感觉,是姚小姐的出现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枯树开花。
但这本身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事情。遇见本身就是一场博弈,是宿命,我们无法选择第一个相知的人,也需要时间去领悟结合的妙义。这没什么错。离便和平离了,遇便坦然遇了。但究其行为之始,那就是不忠了。难道因为发现真爱就可以昂首挺胸,因为是真爱所以就可以套上纯洁的名号?对一个人的痴心同时也是对另一个痴心人的感情践踏。
许杜的婚姻里子并不新,但错误的结合从来也不该是被奉为批判典型的对象。许杜二人的感情之初未尝不是纯洁的?她们也曾想试图自由恋爱一场,只是终归不适合终归也失败了。
爱就是爱了,错也便错了,不合适也就算了。
杜丽琳的结局无非两种:
只是一时的心惊,久而久之她愿意理解许彦成的内心,也许会愿意选择成全;
也或者即使不爱也愿意抱着最初的幻想执拗一生。
我当然希望她选择第一种,三个人都能得到解脱。《洗澡之后》的存在可以说是绛先生给了读者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可是这样的圆满的结局却让我有种虚幻的飘飘欲仙之感,迷蒙的不真实,像是用力灌了毒品,眼里心里都像是上瘾了。
所以亲爱的我们还是应该真实一些的看待这几段错综的纯洁的质朴的感情。
人是感性的动物,我们总是愿意更多的被情感神经牵着走。他们日后是愿意错误的更多一些还是愿意理性的多一些,我们都没法了解。其实我们也没法预想现在眼前的安逸是否就是真正的相知?现在许姚二人心心念念的真爱又真的能够一路到白头吗?
许杜姚三人更像是那个时代情感的缩影,也许有的人愿意明智一回,匆匆抽身,为内心而活,过一段泰然日子;但历史长河中也不乏几只决绝的影子,在爱情的世界里,或许有的人更愿意做一头偏执的驴子,一路拉磨,直到干枯力竭而死。(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无问西东》里的一个场景)这没法料想,因为我们不活在那个时代,也没存在于那个纠结的圈子里。
戛然而止,匆匆离去,也许已是最好的结局。
百人百态,一个小小的文学研究所已经容纳不下人生百面。谈起感受,我也只谈过爱情就戛然而止,这也只因为这是看这部书我感触最深的部分。这并不是说其他人的处事态度我无法看到,只是司空见惯令人发指的丑恶也只一瞪眼一皱眉一感叹就过去了,比不得这段爱情给我的感觉这样百转千回。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这里有时代的原因,同性(性格)相吸异性相斥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是这般模样,人们总爱跟自己喜欢的人待在一块。就像最后姚家对许杜二人的赠别宴,陪客有宛英却不曾也不会有余楠这样一个人。其实我很佩服那个时代的黑白分明,也很喜欢他们的内敛自知,她们懂得区善恶、尊自心,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坚守的,但在那个时代总有人愿意这样孤注前行。这分勇气这种悲哀,现下我还学不来,只微微感叹就好。
因果相识、无果而归,本为造梦却无力脱梦,这同化的异端的社会,这无力的悲怆的时代。净了?也是时候该洗一回真的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