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作者: leuan | 来源:发表于2015-05-02 11:26 被阅读23018次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背景)
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朱熹说思虑营为都是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心也是气的作用,心以气为存在条件,产生于形体之后,更在理之后。朱熹说“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心所要认识的对象是本来就存在于心中的理。“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心的知觉作用是心借以认识心中之理的一种机能。
朱熹肯定了对立的普遍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一物之内也包含对立。但他所讲的对立都是静止状态的对立。他承认正反两面的交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但他同时认为,对立面相互对峙,并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且永远不会相互转化。不过,他提到了“心”是例外的,他说:“唯心无对”,心又成为绝对的东西,朱熹虽谈理气,但也把心看作一种相当重要的东西。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论

他讲格物致知,将其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即物穷理”,就事物加以尽量研究;第二段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了然于一切之理。
朱熹认为“务博”“务约”都不能求得最高真理,”务约“为陆九渊一派,陆九渊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反对渐进的积学;“务博”为吕祖谦及陈亮、叶适一派,这派主张从事实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注重历史研究和制度考订,反对玄虚的顿悟,朱熹认为“务博”一派相比“务约”一派更加糟糕。务博与务约,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神秀和慧能的偈语之争。
“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心中本来含有一切之理,所谓格物不过是一种启发作用,通过格物的启发,心就能认识自己本来固有的理了。
朱熹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实质上是为他的伦理学作哲学上的论证。其“行为知之先”,知是知理,行是行理,知行“相须”是以所知的理来指导行,以所行的理来启发知,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上。
“顺理以应物”,以不变应万变,“立理以限事”,而非“即事以穷理”。他提出儒家经典中字字是真理,句句是规律。
他最受人诟病的就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圣人能够正心诚意、复尽天理,不能正心诚意、有一点人欲的就是凡人,这种灭人欲
朱熹的这种方法论影响非常深远,戊戌变法时严复在看到其缺点的同时,认为它的方法论的基本面是对的;胡适在反对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的同时,称赞程朱穷理致知的方法论为科学方法。

三、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

朱熹认为“天地之性”就是理,因为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地之性无有不善;“气质之性”,人之性则有善有恶。他用气禀的清浊来解释天生就有贤愚的区别,这种理论我认为是一种等级宿命论、人性二元论。同时,他强调各个阶级应该安于其位,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
他从心的体用关系说明人性问题,心的本体,也就是“天地之性”,心的用,也就是“情”。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道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叫“人心”。“人心”“道心”的区别是朱熹对于《尚书|大禹谟》中所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的发挥,他认为这是尧舜禹所传,以后的道学唯心主义称这为“十六字心传”。其中“惟精惟一”的意思是圣人能够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的私心杂念,专一于天理。
许多人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评,其实是源于一种误读,朱熹并没有反对任何的物质生活,而是反对任何提高物质生活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朱熹的理论确实吸取宗教禁欲主义,强调礼欲之辨,大大加强了封建礼教的强制性和残酷性,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等封建绳索。

程颢与程颐

程颢,字伯淳,曾经表示赞助王安石变法,但不久即提出反对意见,成为反对新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后人称他为程明道。
程颐,字正叔,在政治上他也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后人称为程伊川。
程颢哲学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主张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事物之间存在普遍对立,一切事物都是两两对立的,但对立的事物间有着此消彼涨的关系,但他们虽这样说,却很少谈到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特别重视变中之常,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们的这种观点过于强调事物之间的两两对立。
二程提出“知先行后”,坚决否认知从行中来。

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讲学于江西象山,后人称他为陆象山。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过于复杂繁琐,提出了一个简单干脆的方法,他说,理就在心中,“心即理”。他发展了程颢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不赞成程颐的观点。

“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把宇宙和心等同起来,断言心是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否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他的思想虽然直接来自程颢,然而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也较深。
陆九渊所谓的心,又叫本心,其所讲的本心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理智之善心,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这里看,虽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论不同,但推行的理都是封建社会的道德理论。
他提出世界本源就是“吾心”,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自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为什么心中本有真理,却还要反省自求呢,陆九渊认为人心虽是“本无少欠”,但是由于物欲的缘故,使本心染上了尘埃。
陆九渊说过“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这种观点正是他“吾心即是宇宙”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他的观点可以用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这一句话来概括。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龙场,开始走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著有《传习录》、《大学问》。

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的学说实行,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怎样格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他那个朋友“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天,未得竹子之理,却病了。王守仁也“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也病了。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后来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修养,断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充分反映了他的观点,事物的规律是离不开认识主体“心”的,离开认识主体去寻求事物的规律,这样的事物规律是没有的,同样离开事物规律来讲认识主体,这样的认识主体,也是没法说出是什么的。这让我想到了近代欧洲的经验主义思潮中休姆、柏克莱等人的观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测:此心非彼心,此心作为认识主体,可能是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所有感官方式的总和。
他对于心与事物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根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种观点是不是可以这样认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若无人之心,则物不尽其用,于心于我无作用,则与我若无物也。
王阳明由此就提出了“唯我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依靠他的知觉而存在。他说,“我的灵明”是天地万物之主宰,天地万物依靠我的知觉而存在,我死了,我的灵明游散,我的世界就不存在了。正如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所说:“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但又有所不同,一个强调的是“我”,一个是“我们”。

二、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伦理学说

王守仁说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关于真理的认识。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以此观点为基础,他提出了致知不是寻求对于外在事物的认识,而只是达到本来固有的良知;格物不是考察客观的事物,而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事物不是离开心而独立的,而是依靠心而存在的,事事皆得其理,有点类似于康德的“心为自然界立法”。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知与行的不能分离,“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既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他已知为行,将行归结于知,和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一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自然心外无行。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除此之外,他也支持“存天理,灭人欲”,并且宣扬“天才论”,人的等级天生而定。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的本意在于对抗朱熹的权威而树立自己的权威。但他的这种反对权威的言论,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如以后的李贽、黄宗羲等人对封建礼教、君权的批判,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他的这种思想的影响。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联系

朱熹之理虽然在于心外,但格物致知,依然要形成于理之后的心来理解理,从这一点上说,王阳明的理本就在心中,所以无论是哪一派,心都是最后的终点,都是理的演武场。区别只是在于理的本源,一在于心外,一在于心中。
另一方面,主客观唯心主义的“理”都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封建社会束缚人的工具,或是本为封建所设,或是为封建所用。
从哲学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中国宋明时期的一股哲学思潮,符合黑格尔提出的哲学发展“正反合”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领域的进步,在一潭死水的封建时代后期注入了一泓清泉,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为后来的唯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理学、心学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但是都融合了儒释道的三家文化,这时中国思想文化上的成就依然不落后于西方。

理学与心学及其之间的差异

程颐、朱熹主张客观唯心主义,而程颢、陆九渊、王守仁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以下分别列举两者差异:
1.朱熹认为“务博”“务约”都不能求得最高真理,其所批评的“务约”一派就是陆九渊一派,陆九渊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反对渐进的积学。朱熹主张教人先泛观博览,然后达到对理的认识;陆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陆讥朱为“支离”,朱讥陆为“禅学”。
2.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人们对于它的体认,必须经由格物的途径,也就是“格物致知”,通过格物的启发,认识自己本来固有的理。陆九渊认为世界本源就是吾心,人们对于它的体认,便是对于吾心的自省。而王守仁在陆九渊的观点之上,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反对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论,强调知与行的不能分离。
3.朱熹认为,性、理是第一性的,心是后有的;陆认为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一派把理抬到天上,一派将理放在心中。
4.朱熹认为阴阳是形而下的,理是形而上的;陆则认为阴阳就是形而上的。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表示“无形而有理”,他指责陆不懂“道器”的区别。总之,朱熹分别形而上、形而下为两个世界,陆则只认一个世界,即心的世界。
其实程朱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成“人欲”,朱熹在进一步发挥二程的思想的同时,认为“人欲”只是指“人心”中为恶的一面,不包括“人心”中可以为善的一面。另外,程颢曾用“心便是天”攻击张载的“心出于天”,断言理即是性也是心;与朱熹的心出于气,气后于理(天)有所不同。

写在最后的话
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我都认为他们是中国文化、哲学的进步,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当我们只是批判他们思想中的封建阶级性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时,我们首先要认清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身份(他们几乎都是当时的朝廷要员,王守仁终身几乎都在镇压农民起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用现实的眼光、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思想确实存在落后的封建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除其中的糟粕,剩下的总能给我们一些启迪。比如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他当时的观点就是明确的知先行后,并且提出知是知理,行是行理,在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明显落后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是他这“格物”的方法论,难道不应该被我们继承下来,来为这个浮躁的、戾气横行的社会开一剂药方吗?

相关文章

  • 2021-08-23

    从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说我的认识论、方法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程朱理学认为性即理,性=理,但...

  •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 对宋明理学的误会2018-12-07

    对宋明理学的误会 世人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统称宋明理学)有两个相当普遍的误会:一、认为程朱理学未得孔孟心法,陆王...

  • 亦《老子》《非老子》

    《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心学》和《理学》的一门学科或学问,如儒家心理学就有“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

  • 理论、现实与实践

    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甚至包括马列哲学,那一个是仅用洋洋百万字就能完全论述清楚的?这些都是[理论]! 但我...

  •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今天的《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重点介绍了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而“此心...

  • 【原创】用贝叶斯公式对“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作一点小阐述

    程朱理学讲究“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讲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致良知”说的是人心本就装着天理大道,只是我们意...

  • 心学与理学——读《中国哲学简史》偶感

    最近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正好读到新儒学中“程朱理学”与“与陆王心学”部分。中国的哲学发展到宋明时...

  • 儒门静坐法 转载

    曾国藩静坐之法(转) 飞翔志愿者 静坐修行,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倡! 但是儒家静坐之道与佛道静坐修炼却又根...

  • 【读书笔记】读《中国哲学简史》(十三)

    读《简史》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这两章讲的是宋以后儒学出现的两个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第二十五...

网友评论

  • 3b7f0e2b54a7:从先贤的角度看,没有唯物和唯心,只有唯实,他的内心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是通达无碍的。给先贤思想贴上唯物或者唯心的标签,是哲学系学生完成论文的需要,没有实际的价值。马*主义很好地在国人心中得到了贯彻,唯物成了真理的代名词,这非常危险。
  • 0ad0834e7328:百花齐放,百学争鸣
    leuan:@小付哥23 希望在现在社会仍能这样
  • 焦作太极徐:专业学术,欣然拜渎。
    leuan:@焦作太极徐 谢谢捧场
  • 夕月秋凉:上帝在什么位置
    夕月秋凉:@数字薄冰 我受尼采思想比较深,我不可能把或许盲目的个人崇拜带进我的世界观
    leuan:@夕月秋凉 在你心里
  • leuan:@青陌扬鞭 观点必须是命题,否则只是猜想,何谈观点。何况你怎么知道科学和哲学的终极本源不是一个,如果不是一个,你怎么能说唯心和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呢。我知道科学的本源可能是统一场论,但是谁能告诉我哲学可能的本源在哪?
  • 55d09327314b:哲学上的命题谁能像科学一样给出证明?哲学是对于世界终极秘密的思考,唯有站在造物主的高度,才能够得到证实或证伪。妄想得到终极秘密的答案,我也问你一句,你是将你和上帝放在了什么位置上?
  • 55d09327314b: @数字薄冰 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没有发言的立足点。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你总会同意某个人的观点,那就是你的观点。如果你说你谁的观点都不同意,那么我只能说,你不属于这个世界。

    如果所有人的观点都一样,那么好了,可能都是错的或者都是对的。但很明显,不会是所有人观点都一样,自然会主观上分出对错,你不同意错的一方,那你就相当于同意了对的一面。如果你对和错(主观判定的)都不同意,那么这就相当于两个人上数学课,一个人说1+1=2,另一个人说1+1=1,你都不同意,那么你说1+1=?
  • leuan:@青陌扬鞭 我还不认识这个世界,我为什么要有我的观点?我有观点,我就能证明啊?如果我能解释,我岂不就是这个世界的神?
    也许到科学和哲学分别融合的时候,再看这个问题,才是合适的时候。
    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我知道我不配回答。
  • 55d09327314b: @数字薄冰 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唯心和唯物。唯心主观,建立在意识之上,唯物客观,以物质为基础。唯心论:我闭上眼睛,世界将不复存在。唯物论:世界即是其存在本身。而我信唯心唯物统一论,唯心唯物就像硬币(世界)的两面,缺一面的硬币(世界)不可能存在。
    我接纳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不需要上帝存在。客观唯物主意,上帝我也不考虑。要考虑你怎么考虑?想要知道世界从何而来,不如先想想人类从何而来,灵魂从何而来?也许子宫连通着上帝的花房也说不定呢。想通了这个,也许就可以想通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可是别想了,谁也不会知道答案。
    世界的认知一回事,世界的产生是另外一回事。前者问: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后者问: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反驳就好好反驳,好像你说了这么多都没给出自己的观点吧。你只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不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不仅跟你所反驳的目的无关,而且也没有给出阐释,立刻避开了,说到了世界产生的问题上。你不赞同我的唯物唯心统一论就该给出观点,然后解释。
  • leuan:@青陌扬鞭 这样说的话,我只能说我与你的观点完全相反,因为我的意识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根本就不是意识和物质的区别,而是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怎么存在的问题。如果两者可以融合,那么请告诉我:你在这个因上帝而存在的世界里占据什么地位。
  • 55d09327314b: @数字薄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每次评论都是两次。天地为鉴,我真的只点了一次回复。我坦言我并没有想要争个高下,我只是觉得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说出来的感觉很棒。也许我不经意表露出了与人争胜的意思,但你也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心中都是不甘人后,自命不凡的。都觉得自己的思想最深邃高明,然后以此为主导淘汰或吸收异己的思想。不然也就不会有百家争鸣,不需要畅所欲言了。
  • leuan:@青陌扬鞭 怎么说呢,各有各的想法,没有必要争个高下,毕竟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总结,不是想要夹带个人观点
    另:你的评论发了两次,恕我删除其中一个
  • 55d09327314b:我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同时存在的,也无所谓派生依附。就像阳光斜着照在一块大石头上,石头背面就出现了阴影,也许刚开始确实是派生的关系,但是之后意识便拥有了独立的生命。物质是事实,意识也是事实,你脑海里梳理着从前的回忆,但那些回忆你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真实地存在着。你看到一朵花,你觉得它美丽,其实花就是花,纵然五颜六色,又谈何美丽呢?美丽还不是人心里的感受。如果没有意识,那么物质便不成其为物质,就像如果没有人,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你可能会说,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但是就算存在,有谁知道吗?所以世界其实也是意识上的存在。所以我认为的,物质和意识也就是唯物和唯心其实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只唯物或者只唯心都失之片面,不是完整的世界观。
    (曾经给朋友文章做的评论,跟本文所讲有些联系,便拿来一用)
  • leuan:@初光下的暗影 我认为就是这样,两者对本源的探索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截然对立,完全不能融合的,否则整个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 44506b33ff17:@数字薄冰 按这样来说,你是否表达了这个意思,两者的边界在于被外界的认可?电影还是小说?电影败笔(凤凰社、哈7上下)。小说还挺不错)
  • leuan:@鱼吻水面 看不完留个赞呗 :blush:
  • leuan:@初光下的暗影 下午想了一下,重新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对唯心、唯物主义的区分是这样的,承认外物各自具有各自本身的性质且真实存在,而不是因为唯一的物外之理(比如心,太极,神等)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承认科学的存在。至于唯心主义呢,就与唯物主义相反,只承认那个包含一切事物之理的终极之理,而各自事物并非独立存在。
    你说的那个造物主的某件圣器化成世界,我觉得如果化成的世界各物被承认其身份和性质,这未尝不是个唯物的世界。(最后,哈7好看吗 :eyes:
  • 鱼吻水面:虽然我很想看完来着……
  • 44506b33ff17:其实主客观唯心主义有自己的框架。一句“心即理”,没有广泛的上下文,没有引证,看不出表达的意思。或许,“物是世界的本源”,这可能指唯心主义。比如,原作者认为世界是由一个造物主的某件圣器所化,世界的灭亡又是汇于一个死神手中的冥具中(与哈7无关)。这绝非唯“物”主义吧。。。
  • leuan:@红炉点雪 还真是,抱歉 :disappointed_relieved: ,谢谢指出 :blush: ,已改正
  • 红炉点雪:理学心学差异那段是不是写反了?程朱不是主张客观唯心么?j
  • 赵莲贵:我歧义了。。当代指的是宋。。
  • leuan:因为这篇文章写了比较慢,周期比较长,最后落了一段,现已重新更新,抱歉。
    另外,请大家给予一些指导,谢谢
  • leuan:@赵朝chao阳 我对朱熹的那段历史是不了解的,只能从我的认识上提出一些想法,他的思想的盛行一定是因为他有价值,存在可以被利用的地方。回到朱熹,他提出理是一切的根源,而他的理又是封建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自然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欣赏利用。而在当代,他被推崇可能在于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这一点上他确实对四书五经的整理注解和流传作出了贡献。对于朱熹个人,我身边的朋友都是批驳他的多,批驳他将儒家为儒教,批评他将儒家文化束缚僵化,从我的身边来看,我没有看到他在现在倍受推崇。不过,现在一些主流思想对于朱熹的推崇,就只能意会了,有时候真的觉得所谓的主流思想反而是非主流的
  • 赵莲贵:理学个人认为二程高过朱子。朱夫子小学不灵,自己说的话都解释不清楚,为何却被当代后世推崇?请问能否梳理下朱熹发迹之路呢?谢。
  • leuan:@辛亥 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啊
  • 木子哲学:理解还是有点问题。朱熹的哲学如亚里士多得的,非常重要,有朱熹,世界就不敢说中国古代无哲学了。

本文标题: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qu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