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人想要快速地成长,不仅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还需要主动地沉淀,形成自己得框架。
入产品坑已1年有余,是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真的该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借用一下鲁迅先生的手法~)在不断的practice后,总结下来,大致总是以下这4个方面的事情:
一、需求管理
据我这1年多近2年的临床经验,虽说资历不够,但不多不少,还学到点东西~
相信所有的产品新人刚入行时,接触的最多的行业概念都是“需求”吧,当然我也不例外,也是从需求开始做起,到现在带小组做项目,自己经手产品从0开始到上线的方方面面。
1. 需求收集
其实一开始上司大多会让你去跟进一些功能优化的需求,因为这只需要在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对功能优化点进行跟进即可,几乎没有难度。这阶段还不知道怎么去挖掘需求。
当你跟需求有一段时间后,你的疑问就来了,为什么要这样优化?是谁提的要优化?做了这个优化对什么东西造成什么影响…… 也就是产品人常常挂在嘴边的需求分析的5W+1H原则了。
跨过了这个阶段后,就到了收集需求阶段。需求收集无外乎3个来源,3个途径:
需求来源
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市场、运营、销售、客服等)
用户/客户
产品经理/老板创造需求(这需要产品经理本身具备很高的产品素质)
PS:乔老爷子曾经说过: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在你把东西拿出来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前人留话了,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创造需求。但世界只有一个乔布斯,因此我们还是脚踏实地,仰望大佬吧~
收集方式
用户调研/ 反馈:问卷调查、用户访谈、信息采集(包括工作人员在内)
来自boss的idea(boss根据他对市场的敏锐度做出的决策)
产品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市场数据、竞品分析数据
产品从无到有阶段,需求来源多半是由产品经理/老板用数据分析的方式获得需求。项目落地实施阶段,需求来源大多是从用户调研/反馈得之。项目运行数月后,用户反馈、数据分析则变成了主要的收集方式。
2.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用哲学上的一句经典名言来说: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句话用在需求分析上再合适不过。延伸一下,就是需求分析的5W+1H原则了:
what:需求是什么?
who:谁提出来的?
why: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
where:什么场景下有这个需求?
when:该场景下的什么时候需要用到这个需求?
how:怎么做这个需求?
有时候,用户的需求并不会很直接的告诉你。好比女生在和男生交往的过程中,某天拿着美妆博主的试色图片和对方说:你看她涂这个颜色真的好好看哦。这时钢铁直男和情圣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
直男:我觉得都一样啊,都是红色,并附带黑人问号脸;情圣:确实好看,也很适合你哦(过两天约会的适合用精美的礼盒包好送到女生手里)。同样的话,不同的答案造成的心里落差,可谓千差万别!!
有时候,或者说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前面提到过)。你需要去引导,或者去思考用户言语背后的真实需求。
共享单车出来之前,我想大家都有最后1公里的困扰。但那时候,如果你跟别人说,公司去地铁站好远啊,坐公交很堵,走路又太慢,那对方对半会跟你说:买电动车吧,骑车去公司;买个代步车吧等等。
直到摩拜单车出现在大众视野,我们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想要解决最后1公里的困扰(想给共享单车的发明者加鸡腿)。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仔细留心身边的一切。
3. 需求跟进
据我这1年多的“临床经验”,一个需求的完整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6个部分:
需求确认阶段:该阶段需要将收集到的需求加以确认,再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一般是在月初,因此一般会定下本月要做的需求(这个视团队习惯而定)。
需求设计阶段:这阶段产品们会将需求转换成原型图,并且将初版的prd输出,发送到团队群内。供研发团队进行一个初步的技术评估。
需求再确认&开发排期:开发和产品们会就第二阶段产品输出的原型及prd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及需求确认,确保双方的理解一致,减少后期因为理解偏差造成的影响。
需求跟进阶段:产品会根据上一阶段的开会结果,重新整理prd,发到团队的协作平台上,并及时更新。协作平台的内容包括各个系统的需求池,以及问题记录。当然,产品还会实时跟进开发进度,处理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测试验收阶段:以PRD文档为准进行测试验收(PS:小公司有可能根本没有测试,因此产品还要承担测试的工作)。开发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问题修复,全部修复完成后,提交代码,发布上线。
运维阶段:需求上线,并不是需求的终点,而是产品投入市场的起点。需要产品人通过跟进用户反馈,对正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是否真的满足用户需求。然后不断的更新迭代~
PS:运营阶段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在需求上线之前,一定要和各个需使用到该需求的业务部门沟通好,甚至说培训好。否则上线后,会措手不及,甚至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不愉快~
二、产品设计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设计的产品是一个APP的订单列表页面,现在看来这不是信手拈来么,但当时由于业务不熟,产品概念还未形成,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幸好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通过对其他APP的借鉴和模仿,倒也没出什么逻辑问题,只是设计缺乏重点,如图(大家可尽情吐槽):
图2-11. 前端
前端也可笼统的称为客户端,在没有微信小程序之前,前端有APP设计,WEB设计。
微信小程序的风刮起来后,做前端的产品还需做微信端设计。一般情况下,都是APP+微信小程序组合~
前端产品既要好看,更要实用,二者缺一不可。但非要说一个更重要的,那还得是“实用”。毕竟,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入行的时候这个观念就已深深藏在我脑海里,因此我一直都特别注重实用~ 差点忘记好看,所幸公司的UI设计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不足。
在反复和设计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好看”方面的知识(同设计师交流,必须多学点UI方面的知识,不然怨念很深~)
另外没接触过微信小程序设计的同学,做之前,请一定要先看微信小程序设计规范!!不要问为什么,等做出来四不像时,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2. 后台
后台系统常见的有开放式后台系统和非开放式后台系统。相对来说,公司大多都还是非开放式后台用的多些。
开放式后台系统常见的有:微信公众平台、淘宝卖家平台等;开放式的后台在用户体验上会稍微注重些.
非开放式后台不会在界面上提供注册功能,后台系统用户的添加一般是拥有相关权限的管理员添加配置,最常见的是ERP系统。(这1年多,我从专门负责1个ERP后台&APP,到现在同时兼顾2个。由于前1个系统已经非常稳定,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维护今年3月开始的新系统上~)
后台设计,非常注重业务逻辑的流转,在没有了解清楚业务的每个细节前,千万不要轻易下手。否则后面会有无止境的修改(开发心里会骂你一百遍,就问你怕不怕)。流程图是必须的,重要功能的时序图也是必须的;
这是很久之前画的比较笼统的促销活动流程图和时序图(献丑了):
2-2-1 流程图 2-2-2流程图三、数据分析(功能)
数据分析不可谓不重要,一切想法要论证是否正确,都必须通过数据说话。但刚入行根本没有数据概念,一心埋头苦干。
直到某次作报告,总监问到我转化率是多少的时候,我一头雾水……才开始关注数据。
PS:首先声明,这里说的数据分析特指功能数据分析,不泛指行业、市场等数据的分析,这种分析可在数据分析网站上查看行业报告。就不细说,最主要是我觉得以我目前的知识面来说,不足以将这种数据看的透彻~
1. 数据来源(常用的有2种)
采用基于前端页面的数据采集工具获取,如小程序的数据助手等可视化的数据采集产品;
通过数据埋点的方式,在开发时根据设计提出的需要埋点的地方进行数据采集,需要时从数据库导出查看即可。
2. 优缺点对比
用数据采集工具
优点:不用费时费力去做开发,方便快捷,一般都有载体产品,可随时查看;
缺点:特定的数据无法自定义,统计数据相对概念化。
通过数据埋点可
优点:可自定义任何自己想要的数据,尤其能够满足特定场景下的特定场景的数据统计;
缺点:费时费力,需要人工成本较高,从前期到设计都需要耗时耗力;
PS:附一张数据埋点的表(仅供参考,请多指教)
数据埋点表四、项目管理
PS:由于是中型创业公司,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并没有项目经理的存在,因此,我们产品基本上承担了项目经理的责任;
由于本人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在项目管理方面,我只做到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做事风格。
甚是幸运,这1年多与项目小组的所有开发人员都相处得十分愉快,项目进行的也很顺利。大概是他们性格好,又肯配合,技术又很给力(给他们加鸡腿,真的给力)!这一年,我们项目组每月的绩效,半数以上都是超过100%的~
关于项目管理,过个几年在来写可能会不那么尴尬,现在写有种小孩扮大人的感觉~
暂时就写这么多,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指出我的不足之处,和我交流心得体会,但不欢迎喷子~
作者:lucky 公众号:江湖见各位
菜单:江湖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