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义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杜甫生活在中国诗歌文化最为璀璨的时代,他的诗作更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
杜甫:颠沛流离的人生,同样可歌可泣然而,在杜甫雄浑豪放的诗风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生。
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有着唐朝“近体诗奠基人”的称号。
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他自幼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七岁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便是在展现他的过人天资。
然而,良好的天赋并没有为杜甫的人生带来物质上的馈赠,早年的他甚至“少贫不自振”,连糊口都成问题。
杜甫青年时便和李白齐名,人称“李杜”。大书法家李邕对杜甫之爱甚至胜过李白,他厌弃李白的狂傲、自负,而曾亲自屈身前往拜谒杜甫。
得到贵人相助的杜甫本以为人生能够时来运转,但好景不长,受到资助的他进京考取进士,没有考中,反而因此被困于长安城。
杜甫的一生几乎都与贫困相伴,以至于不得不在皇帝面前倾诉生活的艰难:“自七岁属辞,且年四十,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伏惟天子哀怜之。”
寥寥数语,饱含了几十年的流转之苦,和他盖世的才华相对比,无不令人唏嘘感叹。
尽管杜甫生活艰难,但他仍会为了朋友搭上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
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后来房琯官至宰相,因讨逆兵败被免去宰相职务。杜甫见状直接上疏皇帝,反对圣谕,结果触怒龙颜,受到三司的共同审讯,最后在宰相张镐的力谏之下才得以告免。
受过苦肉之刑的杜甫本应用好话感谢皇帝赦免之恩,但他仍为房琯开脱:“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导致他自此再未得到过录用。
回顾杜甫的一生,“贫困”与“诤言”几乎贯穿始终。正是这种“贫而不改其志”品质,使得杜甫原本颠沛流离的一生,让后世人读起来引起无限的感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