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娘家心底都会涌出无尽的失落,为这日渐衰亡的村庄,也为那渐行渐远的童年。
村里常住人没几家了,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但凡有能力的人都去镇上或县城买房了,没买房的也在那里租房供娃上学。
说起上学,更是令人吃惊。我们村子还有附近几个村庄,竟然连一个学校都没有。前几年听说学校只有一两个快退休的老师带着三四个娃娃,忍不住唏嘘。今天又听说学校彻底没有了,村里的孩子都在镇上或县城上学,更是惊讶。
附近大大小小四五个村子竟然没有一个学校,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如何解决呢?有条件的在外面买房,没条件的租房,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离开曾经的故土。没有学可上,是普通人家的大难题!
听一个婶婶聊起孙女上学的事情,真是一把辛酸泪。孙女原来在下面一个大一点的村子上幼儿园,她每天走路接送,奈何孩子娇嫩不走,她只得抱着孩子,背着会省点力气,但孩子不乐意,非让抱在怀里。
婶婶就那样一天抱着孙女走差不多一公里多的路程,每天需要往返八趟。八趟是什么概念?她说四五月份天气渐渐热了,有一次她走到一半时头发晕,原地休息了一会儿才能起身。她说那时候她每天送完孩子,身上的秋衣都是湿的,贴在身上。
后来她实在受不了,就让儿子买了一辆三轮车接送孙女,这样方便多了。虽说每天也要来回八趟,但起码人省劲儿了。她就那样风里雨里接送了四年。
现在孙女上小学了,她在镇上租了房子陪她。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回家转转,天气不好就不回来。
村里跟她经历相同的还有几个人,姨夫就是其中之一。姨夫原先在家放牛,后来孙子们到镇上上学,哥嫂出去打工。姨夫只好卖了牛,六十多岁的人了跟着孙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给他们做饭。
为了让下一辈有学可上,老一辈的人被迫背井离乡,这在老家似乎常态化了。年轻人要去外面挣钱,陪伴孩子的责任便落到了老人身上。想想老人孩子都可怜,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无力改变。没办法,村里没有学校,去稍远一点的隔壁村也不方便,干脆在镇上租房算了。
再说说村里的人,原来的村落中心地带现在已经没人了。新盖的房子几乎都在路边,好像村子整体迁移了过去。
对面的空房子那些荒废的院落,倒塌的房屋埋葬着多少人的童年往事啊!昔日热闹的地方,如今沉默寡言。偶尔一家没搬走,黄昏时分只见炊烟袅袅,却听不见人语,实在寂寞。
不用想,灶台前一定坐着一位垂垂老去的人,没有精神与气力折腾了,只好守着一亩三分地,与老屋一起慢慢老去。
晚饭后去路边散步,水泥到是铺了。但四处一片漆黑,本来人就少,加上一个路灯也没亮(能看到路灯,但不知为何不亮。)愈发凄凉。
土路最奇怪的是我家房屋后面的路还是三十年前的土路,遇到雨雪天气简直没法走。这两天我很少出门,房顶上的积雪正在融化,房檐一直往下滴水,路面全是泥巴,一出去鞋子只在泥地里打滑,回来的时候靴子直接变胶鞋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这里住着三四家人呢路面却还是这般模样,除了河边的一条主干道铺了水泥,村里其他地方还是以前的土路。平时还好,一遇到雨雪天真是有苦难言,感觉这就是个被遗忘的村庄。
这是我长大的地方,我时常想回来看看。但每次回来看到眼前的景象总免不了忧伤。三十年了,这里很多地方确实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比如有了文化广场,有了水泥路,有了路灯(不亮),有了自来水,整体上人们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
但有的地方却愈发破败,比如学校没学生了,村里人越来越少了,老院子废弃了,新房子常年空着。
也许这是所有农村的缩影,也许这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谁也改变不了,谁也挽留不住吧。不知道再过几年这个村子会不会消失,那时我们的故乡在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