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一本著书大家鲜有耳闻,人间不值得五个字传遍大江南北。负面的东西,歪曲的信息总是最易传播,就像“输在起跑线”一样,韦钰院士本意无人知,曲解天下闻。起跑线的起点岂不就是在家庭教育吗?而不是各种资源的堆叠!
煽风作乱的阴谋家利用无知的悠悠大众,枪口指错对象也是键盘侠的愚蠢。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是网络时代信息传递便捷,谣言更像长了翅膀。
叶嘉莹是一个有味,有精神的人。
这本书对于中学生阅读是非常好的一本书,浓缩中国当代版名人传,很浓的精神传承。不过于我,更喜欢直接阅读这些人的作品,更直接一点,而不是道听途说。不过,可能我阅读能力也有限,有些文字我们读懂确实需要假人之手,即使是中文。
于名人生平趣事兴趣不大,但是对于其人文贡献,很有想法。反正专业学术方面理解不了他的咖位,人文方面却是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评判。
一直也不太喜欢杨振宁,因为忘年恋。其实越真实的靠近,也就越理解。首先,他们可能是柏拉图式恋情,而且更可能是翁单恋杨,毕竟两个人原本就天上地下悬殊,更何况杨的学识气度确实是可以吸引很多人,更别说光环效应。也许她只求做个能照顾他终老的贴身管家就认为是自己终身的幸福呢?杨又怎么愿意负她,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情谊,背尽天下骂名,也要给她一个名分,这个难度可能要上达天听,甚至恶了一些人的喜好,毕竟这个风波的影响力可不小。赞!大部分人之所以不喜欢这桩婚姻,其实大多出于小鸡肚肠,只恨自己不是新闻中的男女主。男恨自己不是杨,没这福分,女恨自己不是翁,因为那就是他们眼里的人生,名利。
他们被耽误了岁月,我们没有经历66-76年,却被消费主义耽误了灵魂。关于这本书,我抄的不多,写的倒不少。实在也是它的功劳和很大的价值。
泱泱大国,不是无缘由的,中华大地,地广物博,也体现在文化根基的悠远和多样化。各个领域,都有那么多自愿无名贡献的国宝级大师。也许钱学森之问依旧是个困惑,那也是那一代人之后的今天的惨状,正是我辈需要竭力的时候。自然科学之外,却是人文之终点。
经历过苦难的人向往崇高,他们没享受过物质的奢侈,也不需要名利的虚荣,他们过得更自我。而我们这一代代没经过苦难的人怎么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呢?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李佩,把家活成一个博物馆的伟人。
没有格局的富豪,希望自己小家族万代传承,成为门阀贵族,可能往往事与愿违。有格局的富翁捐赠财物,不欲子孙物质传代,却把人类当作自己的传承,无私于公益基金造福人类,虽然还有文化壁垒的区别对待,但无疑他们也是全人类之光。
我也偏好基础教育。
这些未必大红大紫于公众的国宝,一个个远去,他们的精神传承是否已经续上?
今时今日,条件好了,吃苦没了,精神也没了,学问也不见了,只剩下物质的攀比。
--------------------------------------------
读书,思考,写作,这可能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一辈子只做了那么一点事。一辈子没有停止。
木心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可以死的机会很多,活下去更苦,我选难的。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难的,贵族到没落的时候越发显得贵族。
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一个读书人。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无非是从小硬盘变成了大硬盘。
探求钱学森之问。在讨论钱学森之问求解的根本出路时,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并列而坐。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这一幕在旁人眼里真是精彩、美妙极了。
教育不能赶热闹,要坐得住。
读书声,最美的声音。
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学术应该远离政治,保持价值中立。
人类学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使广大人民对自己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知识,能按照客观存在的社会规律来安排他们的集体生活,去实现他们不断发展的主观愿望。
我们只看到了历史事实,发明权在老百姓那里。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
知人且自知的费孝通绝不是自负,而是对教育和文化氛围感到担忧。费孝通分析过几代知识分子的教育背景:65岁以上的一批,在抗战前完成大学教育,有机会受到各学科的基本训练。60岁上下的,大学时正逢战火,基本训练还可以,但外文差。45岁左右,解放后培养的一批,专业分得太细,学生不可能有广泛知识,基础课不行。1957年以后到改革开放前,学习时间太短了,或者没学什么。他们受损害,我们应该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