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故事汇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孩子们听得不亦乐乎,我也读得乐在其中。一开始孩子们是纯粹的听,我是纯粹的读,读着读着,我的职业病就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忍不住透过文字背后想要给孩子们梳理出来个一二三来。
毕竟小故事大道理呀。
故事里边蕴含有小宇宙呢。
今天下午给孩子们读《木偶奇遇记》的第五、六章,恰好内容比较短,我就边读边停给孩子们聊几句。
一、舍简就繁凸重点
记得高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恰好文中还真有这么一处刻意舍简就繁的一段——
于是他满屋子乱跑,搜遍了所有的抽屉,所有的角落只想找到点面包,哪怕是一丁点干面包,只想找到点硬面包,皮狗啃过的骨头,发霉的玉米糊鱼骨头,樱桃核,总而言之随便找到什么可以进口的东西都好,可他什么也没有找到,一丁点东西也没有找到。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故意停下来问孩子们:如果是你们写文章到自己特别饿的时候找东西会怎么写呢?孩子中最活跃的彬立马抢答:我就写“到处找,啥也没找到”。
我先笑着奖励他一个小橘子。接着和孩子们探究这一段,明明也是写的到处找啥也没找到,可是作者凭什么竟然写了百十来个字呢?
1.“他满屋子乱跑,搜遍了所有的抽屉、所有的角落”这句话其实就是“四处找”三个字扩写的结果。从3个字到20个字,无非就是加入动词或同义词嘛!
2.“只想找到点面包,哪怕是一丁点儿干面包,只想找到点儿硬面包皮”这句话其实就讲了“找点面包吃”,只是前边加了三层定语:一点、一丁点儿干的、一点硬的,就让语言变得丰富了起来。
3.“狗啃过的骨头、发霉的玉米糊、鱼骨头、樱桃核”这三样东西要是入口吃的话,要比面包又降了一个层级,尤其是骨头是狗啃过的,玉米糊是发霉的,到这里我就故意卖个关子问孩子们,:为啥要加上“发霉的”“狗啃过”的呢?有几个机灵的孩子脱口而出:突出皮诺乔太饿了呗。真聪明!我趁势又教孩子们一个成语,这叫饥不择……?有一半孩子们喊出了“饥不择食”4个字(毕竟这个班的孩子语文功底比较差,课堂上多教会他们一些成语是我几乎每节课都致力于做的一件事)
讲到这儿我及时小结:孩子们,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有血有肉,内容更丰满,小诀窍其实很简单哟,用上两三个同义词或者加上不同的定语就OK啦!原来写作文采斐然的密码就是这么的不神秘嘛!
无非就是让简单的意思变得稍微繁多一些,就像是在光秃秃的枝干上多添加点绿叶,然后就变得枝繁叶茂了,语言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也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二、环境描写要匹配
这真是个可怕的冬夜,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整个天空好像着了火,寒冷彻骨的狂风,卷起滚滚的灰尘,吹的田野上,所有的树木哗啦哗啦啦啦啦直响。………可村子里一片漆黑,人影儿也没有,一个铺子都关上了门儿,一家家也关上了,门儿关上了,窗子街上连一只狗也没有,整个村子像死了似的。
这是第6章一开始的环境描写。上文描写到皮诺乔的爸爸杰佩托被送到监狱,他独自回到家,饿得前肚皮贴后肚皮,终于在垃圾堆里找到了一个鸡蛋,准备煎着吃,结果屋漏偏遭连阴雨,鸡蛋壳打开后竟然是一个小鸡,拍拍翅膀走了。可以想象既饿又失望的皮诺乔此时的心情该有多绝望!
没有念这段话的时候,我故意停下来问孩子们:如果你是作者,写到这里,下边该添加一段风和日丽艳阳天的环境描写呢?还是………孩子们立刻会意地说:要写刮风、下雨、打雷、下雪………我笑着给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对!
1.环境描写就是为了给故事营造特殊的氛围,交代特定的内容,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或者为下文故事的波澜起伏做铺垫,或是为中心主旨服务。所以环境描写必须要跟前后的故事相匹配。总不至于喜庆的氛围,你来个鹅毛大雪,悲催的故事里你却给个艳阳高照吧。那只能说明要么你不会写文,要么你情商太低,要么你缺乏生活经历。
2.再看这段环境描写中这么几个特殊的词:“可怕”“寒冷彻骨”这些词往往具有暗示作用,要么暗示人物的心情,要么暗示文章的主旨。所以在读环境描写的句段的时候,要圈画这一类的关键词,它会帮助你解读人物或理解文章主旨。此时的皮诺乔可不是既饿又怕又冷么?而且是冷到骨头里的那种孤独和绝望。
3.环境描写怎么才能写的活灵活现呢?这段文字给了孩子们鲜活的典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灰尘滚滚,树木唰啦唰啦响。这里边的叠词和拟声词就是环境描写中值得孩子们写作仿照的小诀窍。
4.环境描写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自然环境,可是也不要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人影没有一个,铺子都关了门、关了窗,街上连一只狗也没有。整个村子像死了似的。”这几句话就写出了深夜时分,人们都睡下的万籁俱寂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皮诺乔要外出找吃的,难度就又增加了几分。为后文皮诺乔被兜头一盆冷水泼下提供了更多的合理性。
经过我这样由浅入深的点拨,孩子们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就更透彻了,我相信一次又一次的这样点拨,这群孩子在写作时对环境描写的运用就会越来越熟练。
俗话说的好,“会看的看个门道,不会看的看个热闹”,听故事读故事也是这样,我把其中的门道略微指出一二给孩子们看,其实就在教他们怎样去读故事,如何去读书。
当然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可不仅仅是以上两点。一次只给孩子们点拨一两点儿,慢慢来,循序渐进,毕竟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在路上,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