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一二】
庚午春,苏州韩立方先生掌教钟山,以其姑名韫玉者《寸草轩诗集》见示;慕庐宗伯之季女也。诗只十一首,而风秀可诵。《病中》云:“月落霜寒叶满墀,卧疴正及晚秋时。风檐网结长垂幌,砚匣尘封久废诗。瘦影怕从明镜见,泪痕空有枕函知。何因乞得青囊术,拟向《南华》叩静师。”又有顾颉亭之妻黄汝蕙、字仙佩者,有《送春绝句》云;“九十春光暗里催,花飞红雨变芳埃。流莺日日枝头唤,底事东皇驾不回?”“柳絮穿帘燕扑衣,林园红瘦绿偏肥。可怜花底多情蝶,犹恋残香绕树飞。”
庚午,指乾隆十五年,1750年。
韩立方,江南长洲人,清礼部尚书韩菼孙。其他无考。
掌教,音zhǎng jiào,本指主管教授。明清是府、县教官及书院主讲的别称。汉·徐干《中论·治学》:“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周礼》保氏,掌教六书。”《新唐书·百官志二》:“淑仪、德仪……掌教九御四德。”南唐升元中建白鹿洞学馆,置田以给诸生,以李道善为洞主掌教授。明清因以“掌教”称府、县教官及书院主讲。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杜太爷要请箇先生教小姐,掌教老爷开了十数名去都不中,说要老成的。”
钟山,指钟山书院,是清雍正元年(1723)两江总督查弼纳倡建的官办书院。遗址在今南京杨公井白下会堂附近。建有大门、讲堂、斋舍等主要建筑百余间,规模较大。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御赐“敦崇实学”额。杨绳武曾经担任山长,并定规约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戒抄袭请代、矜夸异毁,辩论古文源流、诗赋派别,判明制义得失。1853年太平天国时期停办。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重建。1903年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韫玉,即韩韫玉,江南长洲人。礼部尚书韩菼季女,西宁知县顾渭熊室。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载:“前辈韩东篱太史述幼妹少读群书,兼工词翰,年三十时,著述已富,病殁前,尽取焚之,不欲以文采见也。渭熊从书帙中检得十馀首,比于吉光片羽云。”
慕庐,即韩菼(1637—1704),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1672)入国子监做监生。康熙十二年(1673)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经衍义》百卷。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菼,音tǎn。按:韩菼极度嗜烟,曾作《咏烟草》诗四首,但似已失传。
宗伯,音zōng bó,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礼部侍郎称少宗伯。
季女,音jì nǚ,释义:1、少女。《诗·召南·采苹》:“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季,少也。”《诗·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郑玄笺:“思得娈然美好之少女有齐庄之德者往迎之。”明·杨慎《娈童崽子》:“北齐许散愁,自少不登娈童之牀,不入季女之室。”2、小女儿。唐·韩愈《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
墀,音chí,本义指古代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说文》:“墀,涂地也。”后亦指台阶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阶。玉墀:宫殿前的玉石台阶。
枕函,音zhěn hán,释义:1、本义是中间可以藏物的枕头。唐·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之六:“偶然楼上卷珠帘,往往长条拂枕函。”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花月痕》第三回:“(红卿)说毕,便唤丫头取钥匙,向枕函检出浣花笺数纸,递给痴珠。”2、引申为珍藏。胡适《跋郎兆玉刻本》:“购求四方,得江右芝城铜板活字缮本,乃陆北川先生所枕函。”
何因,音hé yīn,意思是什么缘故,为什么。《周书·薛善传》:“时 晋公护执政,仪同齐轨语善云:‘兵马万机,须归天子,何因犹在权门。’”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宋·叶适《寄吕巽伯换酒亭》诗:“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青囊术,古代民间研究天道、地道和人道关系,教人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为人类养生送死服务,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改善人生目的的一门绝学。其书始于黄石公《青囊经》,盛于杨、曾、刘、赖《天玉》、《都天》、《奥语》、《催宫》诸篇,其应用要诀却择人而授,从未公开。此学的主要内容是看雌雄法、定太极法和上应天星法,盖堪舆之道,魂魄在于河洛,身体在于先后中天,骨血在于奇偶,气运动静在于九宫卦爻,吉凶在于天星,各生阴阳变化之妙,分玄空三卦之法,挨星生克之理,抽爻换象之用,九宫衰旺久远之道,出父母子媳顺逆之路,统三元花甲气运之流,定阴阳五行零正之神,辖干支人事之吉凶。故“审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为青囊上乘作法。后人不察,立种种法门,各持一家,是分门愈多而堪舆之道愈晦。可以肯定地说,凡是不能反映、概括上述内容的风水术都是假的或不完善的。
南华,音nán huá,《南华经》的省称,即《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静,音jìng,本义是安静,但在道教之中,静即是修炼的方法,也是是修炼的境界。《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论述,由此可见“静”在道家学说中之重要性。《云笈七签》卷九九:“修炼之士当须入静……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道家静之核心为“忘我”,惟“忘我”,方能心无执着,与万物融为一体。
何因乞得青囊术,拟向《南华》叩静师。意思是,为什么要乞求得到如何用天道、地道、人道来为自己生老病死服务的却已经灭绝了的“青囊术”呢?我准备仔细研习《南华经》,走以“静”为师的修炼之路。这是作者在经历了病痛折磨之后的感慨与选择。
顾颉亭,即顾日壆(生卒年不详),字颉庭(本书作“颉亭”)。清江南元和县唯亭人。监生。清代女诗人黄汝蕙夫。见《元和唯亭志卷三十二·生监》。按:壆,多音字,xué,bó,jué,壆字本意不详,常见义有土坚(xué)、垄(bó)、器物的裂缝(jué)。
黄汝蕙(生卒年不详),字仙佩,国学大樗女,上舍顾日壆室。幼慧好读书,尤精文选。工韵语,清新俊逸,不拾前人唾余。兼善丹青,仿徐熙、黄荃笔意,点染生动。年三十六夫故,植节抚孤,冰操尤著。著有《延录阁遗稿》。家述。见《元和唯亭志卷十八·烈女·女秀附》。
九十,音jiǔ shí,释义:1、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郑玄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宁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郑玄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2、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史记·孝武本纪》:“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晋·陶潜《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唐·皮日休《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伛偻翁,小园幽事尽能通。”3、谓一季。一季九十日。唐·陈陶《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底事,音dǐ shì,释义:1、何事。唐·刘肃《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清·赵翼《陔馀丛考·底》:“江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中。”2、这事。宋·林希逸《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清·李渔《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东皇,音dōng huáng。释义:1、指天神“东皇太一”。南朝·齐·谢朓《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秉玉朝羣帝,樽桂迎东皇。”2、指司春之神。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