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当中最缺乏的是爱和自尊的需要的满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爱心、耐心、细心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
2、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就倾向于据此来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现象。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一种评价的倾向,实际上它是一种片面的心而上学的观点,作为教师应该要克服这种晕轮效应,应该实事求是,全面的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
3、仰八脚效应:人们认为犯有一点点小错误的人,与自己比较接近,也比较有亲和力。
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你的人际关系会维系的更好一些。
4、南风效应(温暖法则):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促使唤醒内心良知,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寓言南风与北风比赛)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实际上就运用到了这个南风效应。没有批评,没有斥责,仅靠四块糖,却挖掘了学生身上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
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够经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会激发学生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意思,启动全副武装的防御,而在南风的徐徐吹拂下,学生反而会慢慢的卸下盔甲,向老师敞开心扉。
5、暗示效应:一个人在无意之中接受一定的诱导,并作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
安慰剂的效应,还有罗森塔尔效应等等,这实际上也都是暗示效应的一种方式。在暗示效应应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的暗示,与言语的暗示,还有行为的暗示等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心理加减法。3+1不等于5-1。著名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心理的加减法带来的效应。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当中,商场的打折返券,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心理加减法。人们经常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并非是所谓的自私,这只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
7、禁果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
禁果效应启发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都当成禁果,人为的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积极的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东西,人为的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教师要发挥教师的智慧,才能够更好的启用禁果效应,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8、配套效应:人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的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比如说一个人买了一件新衣服,他可能会想着,要用什么裤子来搭配,是否要买一双新的鞋子?是否要换发型或者说配一个搭配的包,这就是所谓的配套效应。
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配套效应,教师在这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睡袍,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的处理。及时的给学生与鼓励,在鼓励的过程能让他们形成一种意识,我是优秀的,我是有潜力的。为了更优秀,为了能挖掘自己的更大的潜力,就要配套更好的学习、生活等更好的习惯。
9、习得性无助:在试验中狗遭受多次的挫折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学生经常在生活学习中,由于考试失败,成绩差,我觉得我没有希望了,听天由命这种无能为力的习得性无助的状况。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待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等生,要给失败的孩子多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不要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折感。
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积极的看待挫折,我们要想尽一切的办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性无助,不要让孩子失去起跳的力量。
10、齐氏效应:完成工作任务后,人们往往认为此事已了结,可以告一段落,因此不再具有强烈的记忆动机,而当人们处在感到困惑的情境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
有的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的保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思的留下不讲。这个考验的教师自身的水平与能力,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要注重积累。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对此有所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