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日记旅行·在路上阅读推荐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6)

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6)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0:12 被阅读4次

    10月11~12日:江苏苏州·拙政园、狮子林、虎丘、西园、留园、寒山寺、大运河

        下午5点离开无锡去苏州,仅半个小时又换了一重天。时值傍晚,我们终于跻身于“人间天堂”了,胸中多少情思蜂拥而出。找好旅社,选定一家餐馆,饱饱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本来按原计划,我们应该在苏州玩两天,可表姐和妻偏偏要求只玩一天,因为她们实在受不了路途煎熬了。也好吧,就一天得了。我们早早就寝,然激烈的咳嗽却没让我睡好。

        早起,应该说是绝早(我这样认为),以便乘车去苏州码头,买晚上5点去杭州的运河船票。却不想早有捷足先登者,且5点20分钟就开始卖票了(也许东部天亮得早些吧)。这样,我就只买到了坐票(卧铺很快售完)。当我匆匆赶回旅馆时,却不见了表姐和妻!心中顿生出天大的急,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燥不安,跺着脚几乎要哭出来,甚至还去了火车站(心想她们可能上那里找我)!这样足足耽搁了一个半小时。原来,妻好心,忽然想我一人买票寂寞,拉着表姐上了码头!

        一场虚惊过去,我们乘车往拙政园、狮子林去。公交车在一条叫白塔寺路的站点停下,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就座落在它的西侧。这时,一位老大姐推着小车走来,车上放了一个冰糕箱。“卖棒——冰”,一声中间一字拖得老长,最后一字戛然而止,且带着浓重的鼻音的特别吆喝方式,吸引了我们——多少年后都没有忘记!

    1、拙政园

        拙政园,为苏州园林之冠。何谓“拙政”?又因何得的园名?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看园林简介得知,原来这园子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有个御史叫王史献,因政治上失意,弃官还乡,以大宏寺遗址为基础,建造了此园,其园名引用晋代书法家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的句意,取“拙政”名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大师文征明还作过《王氏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图》与题咏。据了解,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东园与正门相连,为明代“归田园居”旧址,旧时历经苍桑,久已荒芜。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兰又亭、缀云峰、芙蓉树、秫香馆和放眼亭,皆为解放后新建,给人以疏朗明快、心旷神怡的感觉。据说它沿袭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亦有所创新。

        围着缀云峰,一湾小溪潺潺流淌,游人凭栏投食于水中红鲤,鱼则群争,颇为引人注目。这湾小溪,是园中水之源头,而园中水面约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不久,我们便可见到临水面池尽皆为园林建筑占据,其“以水见长”是拙政园的园林特点之一。

    拙政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中园为全园精华所在,这话不假,尽管“目瞪口呆”这个词已俗而又俗,但我还是愿意用它来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境。登上“倚江亭”,目之所及,山明水秀,厅精榭美,池广树茂,桥平栏低,一派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景观——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呈现眼帘。此刻,秋阳明艳,华光融融。我们走回廊,入厅堂,皆行于斑驳光影中;阳光透过树缝,一如透过窗欞,甬道随之便有了流溪浮萍的味儿,让人惊诧不已,一种醉意的感觉掠过心扉。一座明代造型优美的多折石栏长桥伸向湖心,与双层飞檐楼阁“远香堂”相连。慢步桥上,真感慢之魅力,假如桥直通楼阁,便既不能从各个角度,静中有动地欣赏楼阁之美,也失去了近玩遍塘浮光之荷花的从容,可见桥之造型并不单纯在它本身的美观。当我们登上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俯对荷塘时,嗅觉与先前又有了不同,那荷花的香味不是漫漫而来,而是断续有致,颇有朱自清的玩荷心境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拂视中园,塘荷池水清澈宽广,但见稀疏处,有对对鸳鸯游弋,塘岸山石屏立尽偃卧于树丛。丘起之下,风承之上,草木摇曳,盎然情趣,竞相入画。其“花木为胜”是拙政园的园林特点之二。

        忽遇“别有洞天”圆门,想必总有些情趣吧,入之而去却已到了西园。西园的景观与中园既有承续,亦有大相竟庭处。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绝配,如是,我们在西园西南一侧,发现一处静谧的水湾,野草伏岸,翠萍浮波,老柳扶疏,荆栅复围,好一处僻陋村野之境。而西园的主体建筑景致,则是“三十六鸳鸯馆”与“十八蔓陀罗花馆”,前后两厅呈鸳鸯厅形式相连,中隔银杏浮雕玻璃屏风,馆内字画、陈设极为雅致,雕琢之功寓于古朴遗风。这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再看西部另一处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这是个扇形的亭子,两个扇形空窗各对着“倒影楼”和“三十六鸳鸯馆”,奇巧的是,后面的窗如画般描绘出山上的笠亭,而亭篷又绝配成了完整的扇子。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其“庭院错落”是拙政园的园林特点之三。

        记得在某个大都会,夜色中走在四围高矗的大厦之“峡谷”间,觉得那些闪烁的窗户宛若繁星,它把人锁在一个现代的穴居岛屿中,离自然远而又远,每一个“星宿”都在嘈杂的声浪中颤动着一份喜怒哀乐。然而古人很聪明,将自然恭恭敬敬请进闹市,在方寸之间,使市井中人的心境得到巧妙的平衡。哦,我们原本就是自然之子,我们需要拥有这种权利。

        实际上,游览拙政园,我们终处在晃晃乎乎之中,并未能领略多少她的丰彩,文化储备也欠缺,对于那些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的仙境,感到眼花瞭乱、不知所措,仿佛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其时,我们见到一大群旅游者围着一个导游,后者正在拙政园全景图前讲解,从其绘声绘色的解说中,我们得知电影《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景观、情节,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呢。

        做诗一首《苏州园林》:“曲池依稀神仙楼,廊榭洞桥绕云愁;纵有苏园千般好,人生一世几回秋?”

        出了拙政园,我们久久被一种飘飘然的气氛笼罩……突然,嗓子仿佛要冒烟,刚才那天堂般的景致,竟然抑制了口干舌燥。想起早上那声特别的吆喝——“卖棒——冰”,立马来了精神,直奔“棒冰”而去。

    2、狮子林

        顺道拐个弯,就到了园林路,狮子林就在一旁。狮子林也是苏州园林的精华,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明洪武六年(1373),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当然,清康熙、乾隆二帝是绝对不会错过游览狮子林的机会的,只要下江南,是必会来此的。康熙赐额“狮林寺”;乾隆赐“镜智圆照”、“画禅寺”、“真趣”等额匾。

    狮子林 (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狮子林 (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据介绍,狮子林的整体布局为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进园迎门是荷花厅,穿厅而过有些小天井,放置山石。走完这些连缀的厅堂,来到庭院,陡见矗立一丛山石,或连或散,各得情趣。这仿佛如音乐中的前奏序曲,渐渐把我们引入奇情异景中。步入荷花厅西侧的真趣亭,一幅景致优美的图画展现在眼前(其实这是妻从照相机的观景窗中窥见):侧身扶栏坐在真趣亭的木靠背椅上,阳光灿烂地照射到我踌躇满志的脸上;栏杆处一片绿水闪光凝辉,水上有曲桥和飞瀑亭阁,岸边假山或零星点缀,或重重叠叠,或异峰突起插向湖心,与亭榭逗趣。我们慢慢品味着,见四周皆长廊环绕,高低起伏,并掩以翠木青枝,相映成趣。真趣亭侧,有一石舫,阳光下亮亮闪闪,湖风徐来,水波微兴,石舫恍惚有浮行之态。偶回头,亭上刻着“真趣”二字,竟是乾隆皇帝手书之亭额。过石舫,跃入水边稀疏山石,忽上忽下,颇有玩味之趣。继而“攀崖越壁”跳上环廓,闲走静观,好不快活。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刻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名家荟萃,目不暇接。表姐和妻转晕了神,不陪我玩了,两个自在一边休息去了。我继续体验着早已逝去的孩童心境,转至假山群,顺小道踉跄跃入山石之怀,简直像入了迷魂之阵,不知东西南北也。又经左弯右转,欲上还下,忽而桥旁,忽而水边,行到高处,下面却是先前刚刚踏足之处,而走在石栏外,里边则是久已涉猎之隅。也不知折腾了多久,我总是在这小山的手掌中,一如孙悟空之在如来佛手掌心一样。这种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的园林景观——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不愧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园中的水塘清清亮亮,游鱼们如梭似箭,神仙般快活,把我这个岸边羡慕得楞怔住的异类,尽情嘲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回头再望望这神奇而逗人的狮子林!与其说是解喝,不如说是再提提神,我猛地喝了一大杯咖啡哩!当我寻到那两位不知苦中取乐的“傻瓜”时,她们看到我那会儿是多么快活啊!

    3、虎丘

    虎丘塔(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紧接着,又乘车去了苏州的另一处名胜——虎丘。刚一下车,随即看见虎丘塔遥遥在上,夺人眼目。去景点的路上,卖玩物、用具和小吃的很多。一个摊位的石砚小巧玲珑,且价钱不贵,就挑了一个长方形的买下来。一边走,一边玩赏吟读着那上面雕刻的松鹤明月图,还有《枫桥夜泊》的古诗,想着将要去的“寒山寺”,一番踏古人之遗迹寻访的自豪感,油然而升。

        走过头山门,过了一座取名“海通”(虎丘原名海涌山)的小桥,见河的两岸皆排列着房屋,河中有舟人在船上摇着大橹运沙,不觉心里一跳:这不就是所谓的水乡风情么!至二山门,此处为“断梁殿”,建于600多年前的元代,在建筑学上较为奇特。过二山门就到了“虎丘”,进而到了二千多年前的便闻名于世的“海通山”,整个身心一下子融入进历史画卷中。

        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山,其殉葬品竟有名剑扁诸、鱼肠三千把,黄金珍玉无数,葬后三日,见白虎踞于墓上,故得名“虎丘”。秦始皇、东吴孙权都曾挖墓盗剑,而劳民伤财无功而返。至东晋,王洵、王珉建别墅于此,而后弃宅为寺。如此变迁,使虎丘享有了“吴中第一名胜”之誉,无怪苏轼会叹曰:“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顺石板小路攀援,一眼望去,林木葱葱。在路的左侧,有一直径半米的圆井,名“憨憨泉”。其名怪异逗人,却原来由梁时一僧憨憨所凿。更有一奇石横卧井边,刻“枕头”二字于其上,乃晋代和尚竺道生枕头之用。想必此二物与主人定有其意投缘合之渊源。话说憨憨是个患有目疾的挑水和尚,因远途挑水很累,在此地休息时睡着,梦见一高僧对他说此处有泉眼可通大海,醒来在地上摸到了青苔。于是,他用扁担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见一脉涌泉,还用泉水治好了双眼。       

        而在路的右侧,亦有一石相望,乃是“试剑石”呢。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召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剑成,阖闾手起剑落将石头一劈为二。瞧,黝黑光滑的石头中有一道裂缝,就是在试剑时奋力劈开的呢!

        在石径尽头的小山坡上,有一墓冢,为唐代名妓真娘之安眠之地。此女堪与杭州西湖苏小小齐名,被誉为“香魂”。真娘确有其人,原名胡瑞珍,从小父母双亡,唐朝安史之乱后与亲戚逃亡到苏州,死后被恶人拐骗到阊门外“乐云楼”妓院。然真娘守身如玉,只歌舞书画陪客。有财主贿鸨母欲在真娘处留宿,真娘为保持贞洁投环自尽。财主叫王荫祥,十分震惊,为真娘筑墓于虎丘,并发誓终身不娶。

    虎丘千人石、剑池(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再往前走,呈现一处较为宽阔的地带,由一些巨大的石块组成,高低错落,一片微红。这中间,有一块约50米见方的巨石突起,名曰“千人石”,这就是虎丘的中心,站于其上,可仰望其茂密树丛中的虎丘宝塔,斜剌天宇。

        关于“千人石”,自有一、二传说。这一:它又名千人坐,据说当年竺道生在此说法,听从逾千,感人处连荷池中的石头也频频点头,其“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成语便出自于此。这二:春秋时,吴王于虎丘建陵,成后,恐上千工匠泄露机密,遂尽杀于此,这微红的岩石,即当年鲜血染成。

        千人石旁,有一处石壁,大书“虎丘剑池”四字,浑厚遒劲,这即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特为秦皇、孙权盗墓所录之历史见证。石壁上凿有一圆门,匾额上有“别有洞天”四字,不知是否如是?步入圆门,赫然见两个巨大的字“剑池”,书于左侧悬壁之上,而正面壁上亦书有“风壑云泉”四字,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何如此?且看冷壁寒涧——

    虎丘剑池、阖闾墓(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这就是威震吴越的“剑池”!但见两壁高矗峙立,外宽内窄,上悬荆棘,下夹寒涧,其幽冥险峻状,如入深山。据载,宋明两朝,“剑池水枯,见吴王墓门,以土掩之”。1955年,人民政府修整虎丘时,曾将剑池水戽干,掏尽淤泥,在正对虎丘塔的方位露出一洞,外宽内窄,洞壁是整块的岩石,其尽头有三块巨石挡住去路,可能就是阖闾的墓门了。

        过“剑池”,有上山的路,气喘吁吁爬上一段,见小桥横过深壁,其险状也令人惊悚。俯身探视窄窄的深涧,旋即头晕目迷;待定睛两壁,恶藤蔓草覆生,更显“剑池”如龙潭水穴,阴暗吓人。尚若只我等三人,非武非侠,真不敢久留,于是迅即离去也。

        又爬一段坡路,便到了虎丘塔,即云岩寺塔。仰望之,见塔身铁铠铜甲一般,傲然挺立,虽显斑驳,却仍给人钢筋铁骨的强健感。塔有七层,高近50米(注:实际47米),呈八角形,全为砖砌,无一钉一木,是建筑艺术上之一绝。更奇者,乃是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其度数堪比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世界第二斜塔!据介绍,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因为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虎丘塔历经1100多年风雨侵蚀,多遭雷电损毁而屹立至今,实当仰拜!

    虎丘第三泉(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小憩后,我们拣另一条小路下山。拐弯处有小亭一方,立于马蹄形深涧一端,其下乱石簇拥一个深邃的山洞。在左侧凹凸不平的崖壁上,刻有不太显眼的“第三泉”字样。其侧的“冷香阁”北面有一口古石井,井口约有一丈见方,井下清泉寒碧,终年不断。

        据《蘇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中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他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并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筑一石井,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并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

        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在继陆羽之後,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於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於世。

        下山后,横穿过“千人石”,有一片香气隐隐弥漫的桂树林子,于是又逗留片刻,依依不舍地离开,随即出虎丘而去。出来听人说,“千人石”往东还有一小石室,名勾践洞,乃当年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后在此养马处。真遗憾……

        街上的小吃蛮多的,我们找了一处有遮篷的小摊,凉快着吃了些东西。然后,继续寻觅而去。

      4、西园

        来到城西闾门外,先去了西园路上的西园。

        这西园,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处所,在外为戒幢律寺,在内为西花园放生池。其原名为归元寺(这让我想起武汉的归元禅寺),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明代嘉靖年间(1527~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称“西园”(其东园即今留园,之后我们便可见到)。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仍复旧名。崇祯八年(1625)改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后于清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十九年(1923),陆续重建、修缮至今。

    西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戒幢律寺乃江南名刹之一,庙宇庄严雄伟,诸佛各有其位。乍一看,宝殿确实比一般的大,经古柏一陪衬,更加不凡。大雄宝殿左侧,一条小道通向西花园。西花园为明代西园遗址一角。入内,顿时涌起清凉之感。瞧,一片宽广明净的池水,此为放生池。站在园内“苏台春满”四面厅中,细细感觉她的精致与轩朗,再透过厅前紫藤垂荫望去,湖心亭重檐六角,造型优美,卓然于放生池中。走上通往湖心亭的低栏曲桥,见池中大鲤搅动着绿水,碧红迷荡,让人喜不自禁。据知情者言,池中五色鲤鱼堪与西湖玉泉红鲤媲美。更有绝者,池中尚有稀世动物大鼋数头,系明代所畜大鼋繁衍之后代,其寿已历二、三百年!不过我们无缘看到,因为大鼋在炎热天气是不露出水面的。亭中环顾,竹树绕岸,曲槛回廊,掩映其中。我们怡然走过曲桥,绕岸而行,又见池畔山石星罗棋布,闲坐其间,饱览秀丽清新之园貌,恨谨为旅行者耳。

        如果说拙政园、狮子林给人斑斓生辉、迷离恍惚之美感,虎丘让人惊心长叹;那么,西园则给人庄严肃穆、宁静清新之快意,宛如酒后品茶、途中小憩一般。

      5、留园

        留园,在虎丘路的另一面留园路旁,它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占地有50多亩。明嘉靖时为前述太仆徐时泰之“东园”;清嘉庆年间(1527~1566),吴县东山刘恕得园并在东园旧址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光绪年间(1875~1908),常州盛康(旭人)得之,重加扩建,改名“留园”。

    留园(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留园建筑精美,结构严谨,布局紧凑,以工巧取胜,给人以移步换景之奇妙美感。何以见得呢?如是:整座园子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为山水,东部为庭院,西部为山林,北部为田园。我们从东部入园,便迎接着扑面而来的豪华建筑,皆以厅、堂、轩、斋而见长,其雕刻、造型、书画、灯饰、盆景等等,华丽雍容,目不暇接。其主体建筑有楠木厅、揖峰轩和林泉耆硕馆,重楼叠阁,曲院回廊,如入古代豪居情境之中。每个庭院中,都有奇石高垒,宛若天成。从某个角度望去,有些怪石夺目生辉,活像翩翩舞女,背衬楼亭,环缀青枝,动人之极,真给人以“天上人间”之错觉呢。无怪乎有人说,此处如一个活脱脱的《红楼梦》之“大观园”呢!

        沿着曲廊,从变幻莫测的雕窗中望去,隐约可见中部之山水景色,待近而赏之,但见小巧如盆景的园子,以水为主,临水而设的山石、藤架、小桥、楼阁,着实如玩味于掌“爱不释手”。环围水域,皆参差大树,行走山石小路,忽起忽落。通过相机的显像屏,我看见一幅似黄犹绿的秋景图,一阵浓郁的丹桂芳香弥漫而来。在这种境遇中,我们的确感到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实感。前述说过,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四大名园,除承德避暑山庄不知外,其它三处,已然有了深刻感受。

        真如梦游一般,堆叠自然且绕以清溪的西部假山群,青草铺呈、果树林立的北部乡村乐园,移步换景,引人入胜……哦,真的再没有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其自然天成般的人工胜境了。

        在留园,颇值得玩味的,还有那些色彩明快、立意活泼、情调生动的走廊挂图——水彩画。从画中,我们看见了江南水乡小镇,那迷人的风光和纯朴的乡土情怀。

        离别留园时,我们真想留在留园;然而为了那个因唐诗而驰名的寒山寺,还是得兼程前去造访呢。

    6、寒山寺

        来到城西枫桥镇附近的寒山寺,我们立即被其不凡的气势所吸引——高大的松柏间,一弯两三层楼高的石砌拱桥江村桥卓立河上,石缝间丛生着青枝绿藤,水潺潺地流着,带去两岸人家多少悲欢的往事,大约也千百遍地述说着“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商旅故事。

    江村桥·留影(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寒山寺照壁(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但既然是枫桥镇,总得有枫树吧,秋枫是末到深秋还不见红,还是我们不认识枫树呢?反正,我们没有红枫染林之眼福。在枫桥桥堍与山门之间,立有一琉璃瓦檐的黄色照壁,上书“寒山寺”三字,其壁后便是寒山寺了,山门两旁两棵古樟,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

        寒山寺,创建于梁天鉴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这座古寺其初不甚有名,到唐代诗人张继写了著名的《枫桥夜泊》诗句后,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张继传扬海内,位列中国十大名寺之一。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进入寒山寺,顿觉耳目一新。但见松柏参天,藏以小巧工整、玲珑对称的寺庙,白玉雕琢而成的围栏,观之极为雅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在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瞧,一个木菩萨双手合掌盘坐在搭起的木架上(而非莲台),却无首无衣!原来,这是一个正在制作的菩萨,木匠高居其上,正挥动铁锤凿刻呢。

        夕阳西下,寒山寺披着金辉,渐渐消逝在我们脚下大路的另一端,我们只能在想像中玩味《枫桥夜泊》的韵味了。

    7、京杭大运河

        下午5点,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跑上运河客船。原想好好领略一番京杭大运河的风光,回味一下长江上千里行舟般的乐趣;然而,运河船小得可怜,舱中低矮,座位狭窄,既不准出舱站于船舷,又不能尽情饱览(因窗户小且又封了木条)水上风光。其实,天也很快暗下来,我们也来不及窥探水乡景色了。

        【资料:京杭大运河为春秋吴国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游记连载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l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