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鼎之三昧絮语25—— 鼎然

鼎之三昧絮语25—— 鼎然

作者: 寂静a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09:17 被阅读0次

    鼎之三昧絮语25___鼎然

     

    身处娑婆界五欲灼盛,人心无常颠倒放逸。追求名色贪着财利,相互争斗彼此蒙骗,上至达官下到贫民,无不心怀欲贪伺机贪着。娑婆世界就是欲贪、嗔恚、愚痴所住世间。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乃至植物,悉皆具有无一逃脱。为什么要这么说?若无欲贪、嗔恚、愚痴,则娑婆界不复存在。欲贪、嗔恚、愚痴幻生了娑婆世界不同种类众生。我们深知娑婆世界苦不堪言,不是说我们的地球苦不堪言,也不是说我们的色身苦不堪言,更不是说动物、植物、世界万物苦不堪言,而是说欲贪种子苦不堪言,嗔恚种子苦不堪言,愚痴种子苦不堪言。欲贪种子所开鲜花悉皆罂粟特征,欲贪种子所结果子悉皆毒药特征,娑婆世界任何众生只要摄取必将暴毙恶道,嗔恚种子乃至愚痴种子所开鲜花悉皆罂粟特征,所结果子悉皆毒药特征,娑婆世界任何众生只要摄取也同样暴毙恶道。所以,看似很美的境相,最易诱发自心欲贪的显露;看似很真的慈善,同样极易诱发自心嗔恚的暴露;看似很妙的言说,更易诱发自心愚痴的浮露。身处如此娑婆世界中的众生,若真有幸福和自在可言,无有是说。正因为如此,佛陀看到了并洞察到了如实觉照到娑婆世界虚幻不真的实相,从而舍弃王宫舒适生活,剃除须发出家修道精勤禅定,舍弃世间五欲之乐,於三昧正受彻出苦业从而悟道。倘若无法看破娑婆世界虚幻不真的实相,就很难发心出离苦业正趣解脱。而这样的娑婆世界就是欲贪、嗔恚、愚痴落地之处。这才是欲界真实的佛陀,依人身形象善化众生,脚踏实地如实修行彻出苦业。倘若你作为一个娑婆世界存在的众生,就应该这样去如实修行,远离欲贪趋向本根,才不会妄受苦报,如同佛陀一样。而不是身处娑婆世界,心向他方净土,用理想化的心理去妄求极乐,而逃避娑婆世界带来的苦受,这样的学佛信佛乃至修行就是在谤佛、谤法、谤僧。为什么?有求於极乐的心本身就是欲贪变易的蒙骗伎俩,而不识得以为真实,即便你去了你认为的净土,也是娑婆世界变易的另类苦报。所以,请那些还仍然沉迷在宗教式幻想当中的信徒,不要妄想依靠所谓佛菩萨们慈悲的加持和护持,让你不劳而获求得净土,这种自欺欺人的蒙人把戏就像在地狱里翻跟头,骗鬼鬼也不信。只要你是娑婆世界众生,请理性看待信佛和学佛乃至修行,不要堕入宗教迷信蛊惑当中,丧失本根趋向欲贪装饰的更大陷阱。

    当自心粗的欲贪种子、嗔恚种子、愚痴种子冥灭,所冥灭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欲贪种子、嗔恚种子、愚痴种子,而是曾经以为是欲贪种子、嗔恚种子、愚痴种子,而如今步入三昧正受方才知道原本欲贪种子乃至愚痴种子悉皆不生,从本以来本来不生,至此心才安寂不动,心的安寂则无有欲贪种子、嗔恚种子、愚痴种子。没有这些本来就没有的欲贪种子、嗔恚种子、愚痴种子以后。你的心顿然明朗,犹如阳光普照虚空,晴空万里无有瑕疵,此时一切净如琉璃般的美妙境相悉皆呈现,令人无限神悦。身处这个世界当然不同於娑婆世界,自然再次呈现出另类的佛陀身相即大光明庄严圣像,我们把这样的身相称之为报身佛,自然有别於欲界化身佛的形象。但是同属形象佛,这一点无需置疑。身处这样的佛国,是没有娑婆世界任何境相的发生。身处此世界的众生,神识已脱离欲界苦受,就像蜕变的毛虫已经可以展翅高飞了。只要你属于此类大光明世界的众生,如同你属于欲界众生,前者是以净乐获取殊胜,后者是以苦欲获取快乐。但是即便身处此光明界的众生时常净乐满足,这种净乐是出离了娑婆世界粗的欲贪、粗的嗔恚、粗的愚痴,才获取的另类世界。虽然不再受婆娑世界众生苦业,但不代表永远不受宿世业劫的苦报。因此大光明界同样是虚幻不真的,即便你时时刻刻快乐无比、善思明净、见觉圆明,悉皆不离有求於这些殊胜之乐的心,不离欲贪的唆使,若沉迷在这些胜境界当中照样受报。这就像身处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寿命不过百岁,对于苦的感受是比较清晰和直接的。因为寿命短,所以对于苦的感知当然清晰。可到了大光明界,因脱离色身,神识因净想自由变化的众生其寿命上千万岁,自然对于苦的感触比较缓慢和迟钝。所以一个时常处于所谓极乐状态的众生对于苦根本是无从知晓。认为这样的乐就是乐,却不知道这样的乐其实就是苦受的一种变易罢了。所以,身处此境界的佛陀当然示现通身光明,普照色界令众生获取极乐后,方才宣说此乐即非真乐,而是净想所化,若执取不舍不离,欲贪依旧轮转。这才是真正的佛陀形象即色界形象佛。所以只要身处此光明境界的任何众生,若贪迷其中不善警觉,如同身处娑婆世界众生一样迟早堕落。

    当你深知光明胜境界也非真实而顿然舍弃,则於苦不着,於乐不染。能够舍弃有觉有观达一心不乱,则苦乐出离,不再妄受苦乐戏弄而心得解脱。当进入心得解脱的境界就是另类世界,此世界不同于娑婆世界,更不同於大光明世界。身处此世界的众生因苦而不再苦,因乐而不再乐,但於不苦不乐却十分着迷。此时另类的佛陀化显于此,开始宣讲微妙大法,令其出离不苦不乐境界。这样的佛陀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所宣讲大法极其微妙的,就像身处此世界的众生心识也是极其微妙的变化,当然说极其微妙的大法了。根据不同众生心境宣说不同法义,自然化显不同身相说法了。所以这样的法身佛同属形象佛,不离三界。正因为三种形象佛的存在实非真实,是应不同众生心境而方便化显三身佛。当身处此世界的众生心识变化极其微妙很难觉察,唯法身佛方可如实知晓。也就是说当处于不苦不乐状态的众生,就像一个经历了苦而於苦彻底出离不再粘连,并经历了乐於乐彻底出离不再粘连一样。但心总是有点不怎么舒服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说又说不出,找原因又找不到。因为不受苦报也不再受乐报,当然如同坐在同一把椅子三十年的人突然离开这把椅子后的感觉。佛陀慈悲看到此类众生微细思惑尚未根除,于是就化显法身佛形象,於三昧中安泰说法,令其众生神识彻底出离根业不复轮转,这才是这是身处无色界的真实佛陀。

    以上三身形象佛悉皆不真,何况你现在还处于最底层娑婆世界更是可怜。我们总结一下:婆娑世界真实佛陀时常以四聖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分乃至八聖道来度化众生,这是身处欲界佛陀的真实形象。只要你身处此界,就必须如实踏实地精勤修习,舍离欲贪乃至愚痴,得心解脱才不受后有;倘若你不管於过去世修道成就还来此世善度众生,就必须先给娑婆世界众生宣说苦法,令其舍离欲贪、嗔恚和愚痴达心清净,而后渐次悟入实相,於自心呈现另类世界即色界。身处色界的众生不离净念的唆使,因粗的欲贪、嗔恚和愚痴磨灭,细的净想、净乐、净住必将浮现,需要另类形象佛即报身佛前来说法。而这类形象佛时常化显光音相、菩萨福聚相、香味琉璃如来色,来善化此类世界的众生。但当彻底不受欲界侵袭,能够恒乐不苦,则这样的形象佛就开始为此类世界众生宣说更加殊胜的涅槃智法,令其舍离此乐步入寂灭;当这样的众生舍离净乐心达寂灭后,因这些众生有住於寂灭,并不是真正的寂灭,也就是说他们的心识还有极其细微的尘垢即本业未了。鉴于此,另类的佛陀即法身形象佛出世化显於此前来说法,令这样的众生彻底清醒,方才正入寂灭即灭尽定。也就是已经彻底出离不苦不乐心,达寂灭寂灭也无的大究竟法界体,永出轮回。这才是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尽诸有漏,清凉菩提,正趣涅槃。至此,三界顿然冥灭,实本不生。一切说法悉皆虚无,众生本空,本空不空。此时你就像虚空一样,化显星云尘埃众生法界悉皆寂灭演绎心无所得。

    最后要说的是:既然身处娑婆世界的你,必须面对自心欲贪、嗔恚、愚痴如实觉察,不要好高骛远,妄求不属于人类的他方世界。为什么?因为欲贪不调伏、不断欲贪、不越欲贪,而妄求他方世界无有是说,这就像不放下手中的火把,而欲想囤积稻草无有是处;同样,既然身处大光明安乐世界,就必须如实觉察此安乐世界并非真实同属无常,因净想幻生实非真性朗照,还在三界有为幻生幻灭当中,不要继续痴迷执取。这就像即便你拥有地球上所有金银财宝,你永远不可能恒常拥有一样;同样,身处不苦不乐世界的众生也同样要如实觉察此世界并不恒常,因其舍离苦受乃至乐受而得到的不苦不乐并非真实,应当无趣心达寂灭方是正入,这就像看似离开地球,不受地球引力的牵引,也不受其他星球引力的牵引,但受自心认为不受本身的牵引一样。

    总之,根据自己身处因缘,理性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正确方式,不要沉迷在宗教当中丧失斗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娑婆世界,还是大光明世界,或者看似寂灭无相的世界,都是指向妄心而非外在某个物象。倘若把娑婆世界当作这个地球而欲想出离这个地球,简直是愚蠢至极,即便你出离地球,跑到你即便能够实现的其他星球,还是无法出离宇宙幻生的境相;同样你若把大光明世界当作神话世界、科幻电影神秘莫测来看待,以为什么都可以实现,乃至所谓菩萨诸佛如来聚集的世界无所不神的话,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反倒更易出现更大的幻觉广增愚思;同样倘若你把看似寂灭无相的世界当解脱、当作涅槃、当作成就、当作出离、当作真正的了脱乃至成佛,简直就是愚蠢至极,反倒枯业泛滥倒转下界受更大的轮回。

    此篇文章多看几次,认真看用心看。不难发现你自己如今处于何种信佛、学佛、修行的错误地步。有时候一步错,步步错。千百年来,一个错误的观点会直接影响几十代人蹒跚不前,愚痴不醒。依据佛理如实善思佛义,不要依止如今鼓吹的神乎其神的所谓人非人、神非神、鬼似鬼、妖像妖的波旬说教。当依佛经常驻自心,善知欲贪如实觉察,善于消融净得其心,方是真正的信佛、学佛和修禅。

    倘若一切美妙绝伦的境相悉皆来自佛性光明庄严所现,那么认为者乃至相信者果真证得和圆见了么?难道道听途说式的言语果真容易让这些人相信,并为之沉迷攀取,岂不愚痴?法界若无形无相,犹如虚空不可言见与不见、到与不到、内与不内、外与不外。那么佛性即不可言说其现与不现、化与不化。故经云:心不幻化,其化大亦。所以我不相信佛教徒就一定是佛教徒,信佛人就一定是信佛人。但我相信不是佛教徒的未必不是智者,不是信佛人未必不信佛。信与不信,不是嘴皮子说教,更不是心的盲目追逐,虽然众生皆具佛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鼎之三昧絮语25—— 鼎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mi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