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
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越走越远

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越走越远

作者: 非严肃德国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02:13 被阅读13次

01 小镇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家住在镇子上。镇子很小,抬头就见山。镇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穿镇而过。名字很响亮,叫解放大街。南北走向的大街也有一条,只不过位于镇子边上,顺着街就直接出了镇。镇子周边是广袤的农村地区。平时农民们赶着马车进镇,马也不讲究,有时一边拉车一边拉屎。所以,走在解放大街上,要小心脚下各种干瘪的或还新鲜冒着热气的粪便。解放大街的中间地段聚集了镇子上最重要的机构,比如说第一小学,镇医院,三八门市部,还有菜市场。

菜市场上有熟肉铺,是最吸引人鼻子的地方。熟肉铺里卖各种熏鸡、熏兔还有猪头肉。那些是童年印象中的美味。

我家住在镇子的最东边,再往东就是麦田。麦田再往东就是山,山不高,山坡与山坡的连接处不时会冒出坟头 。

靠着麦田的,是成片的平房。平房分成排,排与排之间是下雨后总是泥泞的小路。

我家就在一排平房中的一间。院里有棵苹果树,结些长不大的果子。小时候,格外盼过年,因为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新裤子,新鞋,注定还有一件手打的新毛衣。毛衣每年的颜色不一样,黄的,粉的,红的,因为我爸妈说我脸白,比较“认”这些颜色。反正他们给我套啥我也乐意。

最喜欢的日子是大年三十。一大早就把新衣服拿出来,摆在床上,叠得“崭崭”的,好像拆开了就会把衣服弄坏一样。

大年三十起床后先和爸爸贴对子,用面糊熬成浆糊,用刷子刷在墙上。老爸说,用面糊熬的贴得牢。

大年三十要熬夜,困了也不让睡,干熬。熬到凌晨四点,睡一会儿,五点又被拍醒。换上冰凉的新衣服,到院子里“笼旺火”,放鞭炮。这才觉得身上有了些暖和气。

笼旺火就是把院子里早已准备好的柴火点着,可能是预示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吧。如果这时院子里恰好还有一个雪人,会让人有火凤凰怀抱白雪公主的幻象。

笼完旺火就开始吃新年饭,之后爸妈招呼来拜年的客人,我就和表姐表哥们混。不知道那时全国大部分的镇子上是不是都有一座“百货大楼”,一般建在一个重要的交通路口的一角。

百货大楼的门口卖各种干货:瓜子、咸菜干、红枣、黑枣、柿饼子之类的。还有摆摊照相的,在楼门口牵了匹骆驼,吸引小孩子。爬上去我才知道,看上去坚挺的驼峰原来是软的。

02 小城

四年级之前,我们家几乎所有亲戚都住在镇子上。四年级时,我家搬到小城,之前搬来的,还有三姑一家。

小城里平房就少了,大家都愿意住楼房。家一直搬,直到搬到一幢楼的五层才算消停下来,这楼也只有五层。上初高中时没手机,小伙伴们找我,直接骑车到楼下喊一嗓子。

新衣服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买了,反而是过年不再买了。

旺火也不能笼了,但家家户户会在阳台上挂上红灯笼,大年三十是要彻夜点明的。

鞭炮也不初一凌晨五点放了,改成了新旧年交替的十二点。大家就直接站在阳台上,把鞭炮伸出去,火花印着每家的阳台玻璃火红,声音也格外响。

自从心思不再放在新衣服上之后,我对春晚也开始有了记忆。直到现在,不用多想,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是“白云和黑土”。

那时比我大三岁的表哥每次说起春晚,都是一副轻蔑的表情:“春晚谁看啊?!”我欲言又止,感觉自己看春晚土兮兮的,只能心里嘀咕:我觉得挺好看的啊。那时觉得,不看春晚是有品味的象征。

在小城里,亲戚少了,百货大楼还有,也依然立于重要的交通路口的一角。只是牵着骆驼照相的没了。其实是所有摆摊照相的都没了,因为照相机普及了。

出去没得逛,春节成了最无聊的日子。爸妈在外陪客人吃饭喝酒,我租了一打VCD, 躲在屋里看美国大片。喝着可乐,屋里被暖气熏得暖烘烘的。在可乐,暖气和大片的共同作用下,人被点得极燃。那时小城里租不到啥其他的电影,以为电影就是好莱坞。

小城里的表哥表姐少了,不能大家一起群逛了。只能熬到初四初五,可以约要好的同学出来透透风,压压马路。

高考后,同学们也散开了。一拨去了省城,一拨去了首都,还有零星地去了其他城市。大家就此散开。

我去了北京,稀里糊涂地选了德语专业,大二时来到德国,爸妈后来也从小城搬到了省城。

03 国外

最初来德的几年,忙着融入,忙着搬家,忙着写论文,再加上寒假几乎总在春节之后,便很少回家过年。

春晚更是被抛到了脑后。那时网络视频没现在这么发达,要看春晚还得有卫星电视。反正我没有。

饺子平时倒是包的。一群人,有擀面杖的带擀面杖,擀面杖实在不够,擀匹萨饼的也上,啤酒瓶也上。饺子煮出来,饺皮厚得硌牙,一顿饭能吃出一口矫健的咀嚼肌。

可真到过年的时候,却又不包了。这个时候,饺子成了不敢触动的对家的想念。

出国这些年,中国经历了最迅猛的城市化发展。小镇幻化成了永远回不去的心中的一片金色的麦田。

小城在城市化建设下迅速扩充,扩出了新城和旧城之分。本来就很少回去的我,每次回去都有怎么哪也找不着了的困窘。

父母居住的省城,我回得最为频繁,却从未让我有故乡的感觉。因为在那座城市,我不曾留下任何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

心中的故乡不在了,年味自然就越来越淡了。

出国这些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时期,将身在小镇、小城、省城、首都和国外的我们联系在一起。

过年变成了群里的问候,微信红包和被十三寸电脑屏幕框着的春晚回放,还有妈妈那故意做出来让我安心的“我和你爸两个人,年过得也很好”的幸福表情。

“吃饺子了吗?”妈妈在语音时总是这么问。“懒得包啊”,我总是这么答。其实不是懒得包,是一到过年时就不敢包。

从小镇到小城到省城到首都到国外,我们越走越远,见得越来越多。见得越来越多,可错过的也越来越多。

妈,明年春节我一定回家过,好吗?

【非严肃德国】

作者简介:六角橘狂魔, 80后,旅德15年,传媒学博士。曾为德国《亮点》(Stern)周刊撰写北京奥运专栏,2010年创办了以促进中德媒体与教育交流为宗旨的汉雅协会,学术专著《影像唐人街》被纳入《法兰克福汇报》书评,书稿《德国十年》入选罗伯特博士基金会“华德无界行者”资助项目。不定期为《南方周末》供稿,主题涵盖德国历史、教育与时政。

相关文章

  • 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越走越远

    01小镇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家住在镇子上。镇子很小,抬头就见山。镇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穿镇而过。名字很响亮,叫...

  • 年味越来越淡,亲戚越走越远

    今天是一年一次的大团聚的日子,由于爷爷奶奶没有了,两个姑姑今天才回,表弟表妹们也一起过来了,真是热闹的很啊! 饭后...

  • 流年无恙.墨香浅浅

    回乡过年散记/笨笨的布谷鸟 年,越走越远 心,忐忑徘徊 年味,越来越淡 心情,五味杂陈 时光依旧如水潺潺 流年的脚...

  • 《年味》

    《年 味》 庆亮作 年味越来浓了, 那是因为到处有了春晚了; 可也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是因为开始...

  • 年味

    如今,每每过完年,人们都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什么是年味?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 每年进入腊月,我们就盼着放假,...

  • 年味

    现在人们总说过年没有年味,那是因为年味都是仪式营造出来的。那些传统仪式越来越少,年味自然就越来越淡了。 ...

  • 想陪娃过一个年味满满的春节?这些事一定要做!

    很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或许,不是年味越来越淡,而是我们忙碌于手机,孩子们流连于ipad,才让记忆里的那种年味不复...

  • 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仪式感越来越模糊

    是不是现在有很多人都感觉这年味越来越淡,好像过年没什么意思了。我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仪式感的消失让人感觉不到过年...

  • 充满 仪式感的年味

    现代人总爱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变得越来越没有意思。 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有时候忘了为什么要过年。 我们...

  • 年味淡了,是因为不注重风俗和仪式感

    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不是年味真的淡了,是因为很多人不注重风俗和仪式感。作为一个90后我小时候对年的记忆真的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我们越走越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mu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