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艳阳下的博士生活

作者: 兰舟酱 | 来源:发表于2015-04-01 11:31 被阅读2381次

    (首发于小木虫论坛)

    2014年本科毕业。

    2015年开始做博士。

    墨尔本天很蓝,云很白,鸟很懒。刚开学,校园里热热闹闹的,可总感觉楼下的那方热闹并不属于自己。或者说,我并不属于这里。

    刚开始做博士,有点迷茫,开一帖把自己申请、做研究的经历写一写,以飨后人,以寻同道,以抒寂寥。

    说起来,来澳洲做博士是个偶然,如果今天的我能回到过去拍一拍大一那个自己的肩膀,告诉她:“小姑娘,别忙着烦GRE了,不要想着转专业了,大四毕业你就要去澳洲一个在国内没啥名气的大学做生化博士啦!” 当年的我绝对不会相信吧。

    回首往事,我多希望有一个如同今天的我一样的学姐、师长给我指条明路,以免我在大学四年成长道路上跌跌撞撞一路辛酸!可是世界上没有时光机,我梦中的那个甘道夫或邓布利多的形象没有出现,大学四年,我为前程焦虑、烦忧,还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无限大好时光。

    可幸,现在我的人生仿佛终于走上了正轨,有了稳定的、新的开始。

    申请澳洲博士:

    据我所知,申请澳洲博士和申请北美博士的途径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一,澳洲导师几乎不接受来自国内本科生的申请,我在澳洲认识的博士生一般都是在国内读完了研究生的学生或是直接在澳洲读本科及Honor 学位的学生。其二,申请澳洲博士必须先联系导师,也就是所谓的“套词”,然后根据导师研究方向和自己研究经历写一份research proposal,在写research proposal 过程中需要和教授讨论、研究,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被录取,所以这也决定了一般最多只能同时申请最多3所研究院(否则套词是很费精力的)。申请北美博士的一般会一下投7、8所甚至十几所,这在澳洲是实现不了的。

    我个人的经历比较特殊,本科期间我没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本科期间的研究方向也并不完全符合,但非常幸运地,我有机会和所申请学院的院长面对面的交流,加上一位本科导师的推荐和公派西澳大学交流经历,这使得我的申请之路非常轻松。但本科申请澳洲博士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近年来申请到澳洲博士的本科生也越来越多,附几个网址做参考:

    http://www.taisha.org/abroad/aus... 20070405171811.html

    http://www.eduglobal.com/aus/Article/90353/

    http://space.cenet.org.cn/user1/1267/13455.html

    关于做博士的生活:

    目前为止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同学导师对我说的我大部分都能听懂,但他们互相的对话我没法参与。

    写作水平糟烂,简直不能也不敢写,没法正常表达自己心情和想法的自己变成了一个“聋哑人”。

    语言背景:四级600+ 记不得了, 六级635, 托福109/120 29+30+23+27,GRE 150+165 3.0

    当时申请时的语言要求是托福90分,雅思记不得了。面谈的时候被院长夸口语好。

    但其实来了才发现这不够用,都不够,语言并不是我“最擅长的事情之一”,不再是我自信的来源,为了激励自己继续学习英语,目前还在自学雅思,想考到四个八。

    年龄增长,悲哀地发现语言能力也开始退化,姑且当做逆水行舟。

    关于未来出路:

    回国不是我的选择,所以没有回来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

    知乎上有问题——“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为什么要去澳洲读书呢?”

    没有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移民,来澳洲读书没有任何性价比,国内知名度低、认可度也低,教育质量好也罢、差也罢,只有自己知道。

    我大三去西澳大学做过一个学期的交换生,就我所见谈一谈——拿我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教育中体会到的和在澳大利亚体会到的教育相比,南大本科的教育简直不能称其为教育,更不要谈研究生和博士了,当然我遇到了几位非常优秀的教授,四年生活中也结识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可总体来看南大教育体系非常、非常让我失望。一流的教育尚称不上,更不要谈五流的教务处了,官僚得让人作呕。相比南大的学生也有所体会。

    我不知道国内其他大学的教育体系如何,是否把学生当成人来尊重,是否维护学生的权益,所以我不谈其他学校,只谈南大。

    当然,南大更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也很大,有牛导、机会多、项目多,本科生只要想进都能进实验室参加本研,大三公费交流是走学校的项目,最后申请到澳洲读博也算是沾了学校导师的光,这些我都很感激母校。更值得感激的是作为一所综合大学,南大有许多高质量的人文类选修课,也有许多有活力的、令人受益匪浅的学生社团,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觉得这些经历非常可贵。

    回到未来出路这个话题,走生物这条路从一开始,唱衰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生物是个大坑”,“生物狗没有出路”这种话,听到耳朵都要起老茧,在知乎上甚至看到非生物系的学生劝退劝转保平安的,觉得很荒唐。

    我动摇过,不过实话实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目前我很幸福,我喜欢自己的研究项目,也喜欢我所在的这个组,非常敬爱自己的导师。

    我不聪明,家里也并不富裕,如果不是因为生物竞赛,我能否从四年前葛军的数学卷中活过来?如果不是因为生物,我能否实现“不花家里的钱出国留学”的愿望?这些问题问问自己就释然了,人生本来是无常,没什么好患得患失的。

    以后想争取顺利毕业,拿到PR,继续做研究,不开心呢就回家画画,翻译,写字,相夫教子。在澳洲体会到,这里的孩子仿佛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可以去做设计师、插画师、警察、健身教练或厨师工人,父母并不会强迫你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职业,这是我非常喜欢的。

    为什么申请澳洲博士:

    前文说了,申请澳洲博士是一个纯粹的偶然。

    一直到大三下学期,在西澳大学交换的最后一段时间,我都一直在准备二考GRE,头发花白的初中数学老师在课上说,留学首选——美国,美国,还是美国,我的美国梦从幼儿园一直烧到大三,但始终在动摇着,最终在西澳的一场旅行改变了我的想法。

    大一入学时,我始终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要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年轻的我始终心怀理想主义的热忱,父母也这样鼓励着我,但四年时间已经将我磨砺成了所谓“个人主义的厉鬼”,可我并不感到羞愧。

    关于澳洲博士待遇和生活消费

    全奖,自己一年生活费两万五千多澳币。学校奖学金,不包括TA、RA等工资。不是导师出的。

    消费:坐标墨尔本,和男友合租,住宿,饮食和水电气网,通讯,交通等生活必须消费共约900刀每月。

    关于签证:

    这个比较悲惨,到开学前5天才来,临时改了机票,损失一千元改签费用。

    催签方法有时间细细讲。

    来澳洲这里读博拿的是574签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网上了解一下申请过程,我走的是电签,等了三个多月。不过这个比较特殊,一般一两个月也就来了。

    关于移民:

    关于澳洲的独立技术移民可以讲得也很多,暂时起个头,不展开了。

    墨尔本和珀斯

    比起墨尔本,我更喜欢珀斯。

    当初爱上澳洲完全是因为在珀斯的生活,可是来了墨尔本之后有点失望。

    据阿德莱德的local同学说,珀斯是一个新城,墨尔本是个老城了,所以看起来乱些,街上涂鸦多些。

    每天都在怀念珀斯,怀念珀斯的人,珀斯西澳大学美丽的风景,珀斯宽广的天鹅河,还有河里巨大的水母、海豚、黑天鹅。

    关于男朋友:

    有人说双飞澳洲十分不易,实话说双飞美国才是真难得。

    这也是我们选择墨尔本留学的原因,选择澳洲,我们俩确定能申请到同一个城市,选择美国,对于我们俩来说变数比较多。

    同男友是高中同学,高二开始同班,同留在南京上大学,也早早规划好了留学道路,只不过大三之前一直想的是申请美国。

    关于生物我也说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选择了 暂时看起来尚且合适于我的,但这并不代表这是最适合我的路,或者这是一条好走的路,也不代表这条路适合大多数人,给学弟学妹的建议还是尽早规划,留好后路。

    此外,我感觉自己并不算“能力强”的,否则早想办法转规划设计、统计或码农了。

    关于怎么做一个好博士:

    还在摸索,还在摸索……

    最近新学会的技能好像只有悬浮型细胞的传代培养……

    要学的好多,目前感觉必须要掌握的有 共聚焦显微镜技术、FACS、基因knock-out...

    要读的文献好多……

    还有感觉自己根本不会写论文……看文献对写论文的难度充满恐惧……

    实验室社交也是压力好大,出现了成人磨牙症状,再想办法自我调适。

    如果有师兄师姐知道如何做一个好PhD的技巧,请一定在这里分享给我呀,希望快点进入状态。

    关于澳洲中介……

    申请博士就不要找中介了,实话实说,他们

    什。么。也。不。懂。

    装逼的是大部分,今天还在一起留学网群里看到说什么开学7月和2月错过了申请要延期的中介,人家问的是CSC,简直无话可说。

    DIY还是最靠谱,自己搞吧。忘了中介吧,他们赚的是硕士和本科生的钱。

    关于Language和Culture

    我很喜欢多文化融合的氛围,学校也很贴心的组织了很多语言文化交流项目,比如结识文化交流一对一的小伙伴,组织国际学生见面会等等。

    最近认识了一个西班牙姑娘,一个俄罗斯大爷,一个越南姑娘,一个来自台湾的美国人和一个学了四个月中文的澳大利亚帅小伙。认识的同伴越来越多了,逐渐意识到culture shock不足中国人有,国际留学生几乎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交流中也逐渐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其实在“澳大利亚的新学生”中算不错的,只不过在实验室里大家没把我当外国人照顾,也总是拘束着不太敢讲,不过在交流社团里发现自己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学生相比我已经够话痨的了。

    学到了很多,比如塞万提斯和唐吉可德的英文,比如西班牙语中也有类似于“远香近臭”的说法:“家人如同食物,不过放太久(在一起太久)可就变臭了。”

    想到什么再补充吧,有问题直接回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5819f0e8e97:迷茫的高三党,喜欢南大。感觉学姐的能力很强

      本文标题:墨尔本艳阳下的博士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xl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