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的第四部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这一节里先讲了孝的三个层次是:开始于事亲,中间是事君,最后是立身。那么这三个层次直接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要想成功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那么要立身,就是先从孝顺父母双亲开始,长大走入社会,才能对君主忠顺,最后才能立身。事亲、事君,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在工作岗位上。忠和孝是同一颗心,都是克己复礼、配合别人。只有通过事亲、事君,最终才能达到立身。立身一定要通过与他人合作、为他人做事,有为人的这颗心,才是通往成功的路径。
立身之道的根本是“孝”。就是从小的时候尊重父母,爱护兄弟。出去的话,是“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不管是纵横交叉,彼此间都能和睦共处。
立的根本在于修,修才可以立;修的根本,就是“克己复礼、学而时习”,整个过程就是克制私欲“克己”,做应该做的就是“复礼”,这是儒家告诉我们的立身之道。
君子要立身行道,就要在为人上努力去做。要有一个全力以赴的待人之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说,孝是中国文化之“根菱所在”,圆满了就是至道之极。
纵观中国历史,在这朝代不断更迭的历史中,都伴随着文化的融合与复兴。凡是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君主,都高度重视文治,文治都是以“孝”作为它的根本,以“孝”为内涵的。所以说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孝的文化”
今天学习这一章节,老师说古来仁者圣贤,乃至于现在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通过为人谋事而取得了成功,为的人越多、越好,成功就越大,通往成功的路径是要有为人的这颗心。
以前认为要想成功,就要自己努力奋斗,没有从这方面去思维过。现在学习【孝经】,知道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就要从‘孝’开始。从要为他人着想开始,就是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为什么要从“孝”开始呢?孝就是从小对治任性、自私的心,启发对别人的爱和恭敬。在家里为父母兄弟,在外面为朋友、老板,没有关起门的圣人。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每件事发生,都要问自己的发心。只有发心正确了,利人的这颗心真诚了,就是有了“德”,才会得到人天护佑,才会取得成功。比如老师举的事例:马云是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扎克伯格就是想建一个大家能交流的平台,稻盛和夫总结成功经验说,“必须自问是否出于私心”,随时检视自己是否以任性的心态、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发展事业。美国有“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他造火箭的目的,就是担心地球毁灭,想带人们去其他星球生活。他们都是在为人谋,为天下谋。
但这种为人谋,为天下谋我感觉很难做到,我的老师说:“当你真心想帮一个人时,一心想利他时,你自心的力量会无限延展,发挥到极致。”是的,只要有这颗利益他人的心,不断去练习,就一定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