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五) 概括归纳病因
中医学对致病邪气的阴阳归类,基本上反映了该致病邪气的某些方面的特点,有的可直接反映出该致病邪气所引起病证的本质属性。因此,对疾病邪气的阴阳归类法,是有其实际意义的。即风、火、燥、热、暑为阳邪;寒、湿为阴邪。从这种阴阳归类法,大体可以反映出这两类邪气的不同致病特点:阳邪致病多为热证,易于伤及阴津;阴邪致病多见寒证,易伤阳气。这里仅就一般而言,不是完全如此。如内伤之寒邪,为寒证,而外感之寒邪可为热证。又暑邪,即可伤阴,又可伤阳。燥邪,又有温燥,凉燥之分(详见本书“病因与病机”一章)。
(六) 用于经络命名与归类
经络学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所连属脏腑等不同,将经络分为阴经、阳经、阴络、阳络,并以阴阳命名。如循行于四肢内侧,并连属于五脏者,称为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并与六腑相连属者,称为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其他,任脉行于身之前,属阴经;督脉行于身背,属阳经。以阴阳命名的还有阴蹻、阳蹻、阴维、阳维、以及根据分布深浅,将全身络脉分为阴络、阳络。
(七)概括药物性味功能特点
中药学根据药物有四气(性)一一寒、热、温、凉,五味一酸、苦、甘、辛、咸,以及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特点,按阴阳基本属性,分别将药物归为阴阳两大类。以四气言,寒凉性药物属阴,而多用于阳证、热证;温热性药物属阳,而多用于阴证、寒证。以五味言,具有辛、甘、淡味药物属阳;具有酸、苦、咸味药物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对五味(实为六味)及其作用,以阴阳属性做了概括:“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以升、降、浮、沉言,具有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升、浮是指药物具有上行、升提和向外发散作用;沉、降是指药物具有下行、向内的作用(如潜镇、降逆、收敛、渗泻等)。因此,了解了药物的阴阳分类,就基本上能掌握药物的总的作用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