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看伊斯特林悖论

我看伊斯特林悖论

作者: 自我创造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3:22 被阅读0次
55555

《薛晓峰的经济学课》中提到伊斯特林悖论。这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

伊斯特林发现,通常在一个国家里面,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里面越有钱越快乐。但如果进行跨国的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和富国的幸福水平几乎一样高。比方说他就发现美国的幸福水平居第一,而古巴则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的含义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幸福更主要地来自于相对的财富,而不是来自于绝对的财富。既然是这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社会里面的人际收入拉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平等,有这种感觉他们就能够过得很幸福了。至于财富的绝对位置并不重要。

薛兆丰老师对伊斯特林悖论持否定观点。他认为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我认同薛老师的观点,同样对伊斯特林悖论持否定态度,但不认同薛老师的论证方式(也可能是我没有真正领会其论证逻辑)。正如薛老师曾经说过的,人类天生带有“悲观偏见”,即每个人更容易对现在感到不满,更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更容易忘掉过去的痛苦留下美好的回忆。

从“悲观偏见”的角度看,人的焦虑感几乎是普遍存在的,而减轻焦虑是提升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再进一步,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的竞争力排名是其焦虑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其竞争力几乎完全取决于其占有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的相对数量优势。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取决于占有资源在群体中的相对数量,与绝对数量无关。而获取资源的能力与个体生存能力息息相关。这也正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总是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的现实意义,这是基因进化的结果,已经内化为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从减轻焦虑的视角来看,提升社会中的相对财富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幸福感。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通过提升社会中的相对优势获得心理满足,减轻焦虑,提升幸福感的同事,会给自己的心理健康留下巨大隐患,甚至是饮鸩止渴。因为“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一次次提升自身相对优势的行动,其实是在一次次满足“减轻焦虑”的动机,而“焦虑”这头巨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喂不饱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贪婪的焦虑,在一次次喂养中愈演愈烈,永无止境。

说到这,我的看法是,与其同焦虑在死缠烂打、斗争、妥协,不如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无视焦虑,关注自身成长,利用自身成长带来的奇妙体验提升幸福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看伊斯特林悖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sw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