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纳粹时期的德国无疑是疯狂的,异化的。被称为元首的那个人,在台上愤怒地演讲的小胡子,利用着某种思想魅力牢牢控制着德国上中下所有阶层,他有着极端的种族歧视,对犹太人进行惨绝人寰的驱逐和屠杀,有着统一世界的疯狂幻想,对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动战争。可他却又是天才的,邪恶的天才,有着略胜一筹的政治手腕,杰出的军事思想,惊人的判断能力。他是天才,也是疯子。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出身实在很普通,他是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第三次结婚所生下的第三个孩子。天大的巧合!这个孩子后来创建了个“第三”帝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书笔记1创建第三帝国的那个人、无情地而且有时常常是以一种异寻常的精明狡猾手段统治第三帝国的那个人、把它送上这样令人目眩的高度后又把它投入这样可悲的下场的那个人,肯定是个有天才的人,哪怕这种天才是邪恶的天才。不错,他在德国人民神秘的天意和千年的经历把他们陶冶成当时那个样子—身上找到了一种自然的工具,他能够把它用来实现自己的邪恶目的。然而,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几乎可以肯定决不会有第三帝国。
正如著名德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梅因克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力量”。
他为什么会残害犹太人,如此强大的个人魅力,冷酷的政治手腕?我们可以从二十岁以前的希特勒身上发现端倪。
潦倒的艺术家,却是有独到见解的读书人
希特勒出世的时候,父亲已经年过半百,这个退休的小职员希望希特勒将来做公务员,把他送进村子的公立学校读书。希特勒的梦想却是成为画家,建筑家,或是一个普通的牧师,十一岁,他当面违抗父亲的遗愿:我不想当公务员。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我……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
为此,希特勒在林嗣中学里读书时成绩坏的异乎寻常,就是为了违背父亲的期望。他在那里没有毕业就辍学离开了,带走了对于学校教员持续一生的偏见,他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失败,就是因为这些“读书先生”,他们大多是专制魔王,一点也不同情年轻人,唯一的目的就是填塞学生的脑袋,阻挡一个大好青年的道路,真是可悲。
对于读书,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有他自己的想法:所谓“读书”,当然,我的意思也许同所谓“知识界”的一般人有所不同。我也认识一些大量“读书”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博学”的人。不错,他们有大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不能组织和整理他们所吸收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一个掌握正确读书艺术的人……从本能上立刻就能辨别出什么东西是他认为值得永远记住的,或者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的需要,或者因为一般值得知道……读书的艺术,求知的艺术是去芜存精,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才有目的性……
因此辍学的差生希特勒,在维也纳忍饥挨饿漂泊五年的岁月里,他却反而孜孜不倦的读书,不同于任何一个与他一样的流浪汉。在这里,他学到了日后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十三岁的时候,希特勒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供他继续上学,他虽然很爱妈妈,但还是一如既往的荒废学业。直到十八岁的时候,他鼓起勇气带着母亲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参加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这是他要实现做一个画家的第一个实际步骤。然而,他第一个被学院剔除出录取名单。第二次想尝试,但学院根本不让他参加考试,这对于青年的希特勒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我想到唐朝末年的落寞秀才黄巢,几次科举落榜,最终心灰意冷,血丝遍布的双眼仇恨的看着他心心念念的长安,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多年后,这个潦倒的秀才亲手毁灭了大半个李唐江山。
可希特勒不同,他的不得志并不因为社会黑暗,学校腐败。相反,当时维也纳的平民教育办的非常到位,有才能而没有学历的学生也常常有机会进入到大学。只是阿道夫·希特勒画画实在太差,画得跟连环画一样,没有写生能力,临摹之作显得极其矫揉造作没有生气。
饥饿,成就了他的疯狂
一年后,母亲因病去世。这对于他是一个可怕的打击,从此他失去了生活的倚靠,面临严峻的谋生问题。而母亲还在世的时候,年轻的希特勒虽然很爱母亲,却始终拒绝外出谋生来帮助母亲,用任何正当的职业来维持哪怕是他个人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想也不愿想的,而且毕生如此。他没有一技之长,却一向轻视体力劳动。
接下来的几年,他依靠一些杂七杂八的零活——扫雪,拍打地毯,搬运行李来维持生计,在鸡毛店里租住了一间铺位,与流浪汉为伍,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
可饥饿并没有迫使他去寻找一个固定的职业,在《我的奋斗》中说得很清楚:他有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入骨的恐惧,深怕又掉到无产者的队伍中去,体力劳动者的队伍中去他后来就利用这种恐惧心理在缺乏领导、薪金低微、无人重视的白领阶层的广大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社会党。这个阶层的千百万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比起“工人”来至少略胜一筹。
饥饿中的希特勒时刻在用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着德国政治局势,世界国际局势。讲,研究它的组织,思考它的心理和政治手段,他最后得出社会民主党获得成功的三个原因:他们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群众运动,任何政党如果没有群众运动就一无用处;他们掌握了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最后一点是,他们知道如何利用他所说的“精神上和肉体上恐怖”的价值。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书笔记1以后他将充分利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了解这个运动思想上和心理上来说,特别对资产阶级所造成的恶劣的横神恐惧。资产阶级都不是这种进攻的对手;信号一发,只要看来是最危险的敌人,它就对之发动谎言和诽谤的真正大攻击,一直到被攻者的精神不能支持时为止……这种策略所根据的是对一切人性弱点的精估计,它的结果能导致必然的胜利,其必然程度几乎同数学一样精确…我同样也了解肉体恐怖对个人和群众的重要性……因为在支持者中间所取得的胜利似乎是他们本身事业的正义性的胜利,而被击败的对手在大数情况下都对继续进行抵抗不存任何胜利的希望。
偶像,引领了天才的他
身在茅庐,却眼观天下大局的希特勒最为崇拜的政治家是维也纳市长、基督教社会党领袖的卡尔·卢格博士。
希特勒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的天才。这个人知道怎样赢得群众的支持,了解现代社会问题和宣传与口才在左右群众时的重要性。对于卢格对付有势力的教会的手腕,希特勒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的政策订得极其精明狡猾”。最后还有一点,卢格“善于利用一切现有手段来争取地位已确立不移的机构的支持,以便能够为他的运动从这些既有的权力来源方面取得最最有利的条件。
这一段话简单扼要地总结了希特勒日后用来组织自已的政党和引导它在德国取得政权的思想和手段。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是右派政客中唯一的一个人把这种思想和手段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政局。就是在那个时候,纳粹运动(在所有民族主义和保守的政党中就只有它)取得了广泛的群众的拥护,在这以后,又取得了陆军、共和国总统和大企业联合会这三个有很大权力的“地位已确立不移的机构”的支持,终于取得了德国总理的职位在维也纳汲取的教训,结果证明的确是很有用处的。
卡尔·卢格博士是位杰出的演说家,泛日耳曼党却没有善于词令的演说家。希特勒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我的奋斗》中大大强调了演讲术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推动最伟大的宗教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力量,从远古时候起,直是说话的神奇力量,而且也仅仅是说话的神奇力量。
演讲中的希特勒只有靠说话的力量才能打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有伟大的运动都是人民运动,都是人类热情和感情的火山进发,它们不是由残酷的穷困女神就是由投在群众中的语言的火把所触发的;它们不是词章学家和客厅英雄的柠橡水似的清谈。
年轻的希特勒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奥地利的政治,但是已经开始在维也纳的穷客栈、施粥站、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练习他的演讲术了。这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两次大战之间德国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才能,而且对他的惊人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仇恨萌芽
当时的维也纳,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城市,其中犹太人占据多数。希特勒每天都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出犹太人来,同时他大量阅读当时在社会上热销的反犹书籍,开始对犹太人心生憎恨和偏见,成为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他说,接着,他发现了“这一“上帝的选民’的道德污点任何放荡淫秽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方面,有连一个犹太人也不牵涉到的吗?如果你再小心地解剖这种脓疮,你就会发现像在腐烂的尸体中突然见到亮光而受惊的蛆虫一样——其中有一个犹太鬼!”他说他发现,卖淫和贩卖妇女大部分是犹太人干的“当第一次,”他记述道,“我认识到犹太人是这个大城市中的渣滓堆里进行这种令人恶心的罪恶交易的心肠冷酷、恬不知耻、孜孜为利的主使者的时候,我不免感到一阵寒噤。”希特勒关于犹太人的一些狂言乱语中,有很大病态的性心理成分。
正如鲁道夫·奥耳登所指出的,希特勒反犹主义的根源之一可能是他在性方面的压抑妒忌心理。虽然他年龄已经20出头,根据已知的材料,他在维也纳的时期从来没有同女人发生过任何关系
“慢慢地,”希特勒写道,“我开始憎恨他们……对我来说是我曾经不得不经历的精神上最大震荡的时刻。我不再是个优柔寡断的世界主义者,而成了一个反犹主义者。
他至死都要成为一个盲目狂热的反犹主义者,他在临死前几小时写的最后遗嘱中还对犹太人作一次最后攻击,说他所发动的战争是他们引起的,现在断送了他和第三帝国。这种强烈的仇恨在那个帝国里后来竟会影响到这么多的德国人,最后导致了一场景象这么可怕、规模这么庞大的屠杀,以致在文明史上留下了个极其丑恶的创痕,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人类,这一创痕就肯定会永远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