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的使命》
“所谓志业,矢志于此,立志于此。达到这种境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更需要以自己为理由,而不是做不好什么事,都怪别人。”
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知识型社会。学者德鲁克把知识型社会同学习型社会相等同,也就是说在知识型社会中,学习是所有人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这个新时代的考验之下,做为一名教师该如何自处?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一书中为我们指点了方向——以教育为志业。
以教育为志业,一定离不开学习,尤其现在这个社会,不学习肯定会被慢慢淘汰。那么教师的成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张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一、把读写做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来做
一直以来都已忙为借口,不读书或少读书。觉得凭借自己的三脚猫功夫每天应付一两节课还是可以的。可时间久了,慢慢感觉课堂的毫无生气,虽然依然可以照本宣科,但课堂上的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只有自己清楚,每天比学生还急着盼下课。这也许就是死水枯竭的感受吧?
没有源头活水,何以站稳每一堂课?何以解忧?唯有阅读。但当拿起书的时候,却常常是被各种事由打断,边放下书边对自己说:等有空的时候再读。这样,一本书在书桌好几个月都没有看完。读书,只是一种偶尔的行为,既没广度,又没深度。阅读应该是一种常态,就像我们吃饭一样的常态。也常常感喟:忙得饭都没有功夫吃!但没一餐饭我都没有因为忙而没吃。所以这样看来,没有时间阅读只是为自己寻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已,一定要改变这种自欺欺人的思想。把阅读当做常态化,像吃饭一样的常态化。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写作是阅读、思考的外显。写然后知不足,它会促使自己更加认真的去读。跟着小尘老师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写了三百多天,虽然没有像别人一样成就了自己,但我觉得至少我比以前的那个我有不同了,眼睛变得更敏锐了,心灵变得更细腻了。虽天资愚钝,进步缓慢,但有进步就是可喜的。
二、以实践为路径,不断磨课,不断磨自己,不断折腾
教师的教学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闭门修炼,而是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历练。一把好剑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铸成,一块好玉要精雕细琢才能炼成,一节好课的诞生,同样也需要反复地推敲,不断地调整与修改。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 20 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复。听过,不禁汗涔涔,后背发凉。我就是那个把一年工作重复了20次的人吧?希望能亡羊补牢。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阵地是课堂,“上好课” 才是教师成长的支点。回顾自己,有时课前有什么事耽误了备课,第二天就随便拿一份PPT就这样把一节课给放掉了。这样做有时竟还自我感觉良好,渐渐的只要碰到忙的时候就如法炮制。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更是误人误己,更多的是误人。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用心做”。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是对今后自己教学中最起码的要求。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师不磨也不会成器。
张老师的话言犹在耳:做为教师,我们应该诚恳而热情,质朴而善良……
网友评论